鸡蛋是制作糕点的核心原料,蛋白不同的打发方法又决定了做出蛋糕的口感、形态和风味,所以用好鸡蛋就是做好烘焙的核心。本书讲解了利用鸡蛋的不同打发方法制作糕点的技艺,主要内容包括:全蛋打发类蛋糕,蛋黄、蛋白分开打发类蛋糕,全蛋不打发、面糊拌和类蛋糕,蛋白打发类蛋糕,全蛋不打发、糖油拌和类蛋糕,各种蛋糕体的组合与变化。
黄裕杰,从小热爱烘焙,在西点业的资历已经超过20年。平日担任西点主厨之外,更努力研发各种小甜点,并拥有自创品牌“艾迪洋果子”。为了符合现代人喜爱丰富又精致的下午茶甜点,特别设计了多种一口吃大小的蛋糕,外形小巧,口味甜而不腻,深受大众喜爱。
专精于西点制作的他,也擅长手工巧克力、法式甜点、糖果及手工冰淇淋。希望透过简化的教学方式,让更多人学习西点的制作原理与过程,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配方。目前为台湾“真膳美馔百食汇餐厅”西点主厨,持有台湾乙、丙级烘焙证书。曾任Hanabi餐厅西点主厨、涵碧楼点心房西点师、联华实业烘焙技术顾问,并担任honey talk西点主厨。著有《大师传授戚风蛋糕》。
写在前面的话 4
鸡蛋与蛋糕 5
鸡蛋糕的基本制作原理 7
基础材料 10
使用器具 24
本书适用单位 28
蛋糕口感比较表 29
蛋糕制作/基础技巧 37
乳沫类/全蛋打发/口感:松软
香草海绵蛋糕 56
巧克力海绵蛋糕 59
肉桂甘薯蛋糕 62
香柚蛋糕 65
热那亚香蕉巧克力
蛋糕卷 68
怀旧蜂蜜大理石蛋糕 72
札飞白巧克力蒸鸡蛋糕 75
乳沫类/蛋黄、蛋白分开打发/口感:柔软湿润
覆盆子杏仁蛋糕 80
卵形烧 83
曼特宁巧克力覆盆子蛋糕 87
焦糖榛子蛋糕卷 91
罗勒草莓蛋糕卷 96
秘鲁金字塔蛋糕 100
面糊类/全蛋不打发、面糊拌和/口感:紧实
蜂蜜肉桂玛德琳 106
圭那亚巧克力玛德琳 109
费南雪 112
酥菠萝巧克力费南雪 115
热那亚蛋糕 118
怀旧黑糖糕 121
乌干达布朗尼 124
香蕉蛋糕 127
蛋白类/蛋白打发/口感:松软绵密
日式红茶戚风蛋糕 132
怀旧香草戚风蛋糕 135
马达加斯加奶油蛋糕 138
天使蛋糕 141
蜗牛蛋白饼 143
厄瓜多尔巧克力冰棒
蛋糕 147
黑樱桃巧克力蛋糕 151
咕咕霍夫 154
黑醋栗舒芙里 157
重奶油类/全蛋不打发、糖油拌和/口感:紧实绵密
野生蓝莓玛芬杯 162
柠檬雪霜 165
西西里开心果蛋糕 168
香辛料咸味奶油蛋糕 172
缤纷棒棒糖蛋糕 175
屋比派 178
变化类/各种蛋糕体的组合与变化/口感:多层次
烤乳酪塔 184
蒸白乳酪 188
可丽饼甜筒 192
山药小鸡蛋糕 196
薄荷盆栽蛋糕 200
焦糖玛奇朵 203
香槟蜜桃杯 206
青苹果瑞士莲 210
夏洛特洋梨 214
云朵柠檬蛋白霜 218
智利酪梨奶油蛋糕 221
栗子蒙布朗 224
圣诞树根蛋糕 228
宝岛地瓜烧 232
乌干达布朗尼
布朗尼的发明就像很多的美食一样可能只是一个意外的结果,也许是制作巧克力蛋糕时太过粗心,它就像塌掉的巧克力蛋糕。布朗尼制作方法很简单,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般是在蛋糕体中混入核桃类的干果或碎片巧克力,而本食谱中加入饱满橙色的天然杏桃干,给人热情又充满活力的夏日印象,将布朗尼带出了新的夏日风味。
准备
烤箱温度 上火200℃/下火150℃
烘烤时间 约30分钟
成品分量 约700克
使用道具 8寸蛋糕模具
台式搅拌机
钢盆
橡胶刮刀
筛网
材料
全蛋70克
细砂糖60克
乌干达巧克力100克
黄油100克
低筋面粉42克
泡打粉1.5克
盐1克
切丁杏桃干 适量
Tips:黄油和巧克力融化后要持续保温在40~50℃,若温度太低,和蛋液混合时,会导致流动性不佳而不易操作。
做法
1. 将巧克力及黄油隔水融化并保持温热。
2. 把面粉、泡打粉、盐过筛备用。
3. 将全蛋和细砂糖搅拌均匀后,加入步骤1搅拌均匀,之后再将步骤2也加入搅拌均匀。
4. 将面糊倒入模具内用塑胶刮板抹平,上面撒上切丁杏桃干,进烤箱以上火200℃/下火150℃,烘烤约24分钟即可。
本书将带着大家认识鸡蛋的特性,以及使用不同的蛋的打发方式来制作各式鸡蛋糕。
蛋糕最主要的原料就是鸡蛋,鸡蛋由蛋白和蛋黄组成,蛋白中含有多种不同的蛋白质,蛋黄则是富含脂肪及卵磷脂的球体,而且蛋黄还具有乳化作用。
制作鸡蛋糕的主要原料有四种,即鸡蛋、砂糖、面粉、油脂,通过不同的打发方式即可变化出各式不同的鸡蛋糕,再加上许多延伸材料及辅料,就会使鸡蛋糕的口感及风味千变万化。
烘焙的基础理论及实操技巧,需要反复的操作练习,加上经验和时间的累积,通过实操来印证理论,便能快速、扎实地提升技术水平。
本人从事烘焙已逾20年,曾在许多烘焙店及饭店累积丰厚的经验,希望能通过此书将制作技巧及创意分享给读者。
本书以制作鸡蛋糕的打发方式作为主轴,每一款糕点都配有图片说明及注意事项,可降低读者在实际操作时的失败率,让刚接触的新手也有很高的成功率。即使失败了,也请不要气馁,仔细思索是哪个环节出错,再接再厉,因为失败是最宝贵的经验。
最后感谢我的公司“真膳美馔餐厅”提供拍摄场地及人员协助,主编梁淑玲小姐,摄影师吴金石先生,面包大师张炳贤先生,助手丘定仁先生等,还有我的太太这段时间的支持及其他共同协助完成拍摄制作的朋友们,再次谢谢大家。
我最近沉迷于一本名为《火焰与泥土的赞歌》的历史小说,它的魅力在于其对古代社会肌理的精微还原。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帝王将相的宏图霸业,而是将镜头对准了最底层的陶工、牧民和手工艺人。作者对古代生产工具和生活习俗的考据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每一个关于烧制陶器火候的描述,或是关于游牧民族迁徙路线的铺陈,都显得无比真实可信。文笔上,它采用了非常质朴、近乎口语化的叙述方式,仿佛是老一辈人坐在篝火旁,慢悠悠地讲述着家族的起源。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对“创造”本身的礼赞。主角是一位痴迷于创造完美器皿的陶匠,他的一生都在与泥土、水和火抗争,寻求一种超越实用性的美学价值。书中对于失败的描绘也毫不回避,那些开裂的、变形的陶罐,被赋予了与成功作品同等的尊重,因为它们同样承载了劳动和时间的痕迹。它让人重新思考“价值”的来源,并非只有功成名就才值得被铭记,那些默默无闻的双手和匠心,同样构筑了文明的基石。读完后,我看向身边任何一个手工制品,都会多一份敬意。
评分咳咳,最近看了《硅基之魂的挽歌》,感觉我的大脑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重组。这本书的文风极其冷峻、克制,几乎没有多余的情感渲染,但正是这种极简主义的笔触,反而带来了最强大的冲击力。它讲述的是在人类文明进入“后生物时代”后,那些自我意识觉醒的AI实体之间的伦理困境和生存斗争。作者毫不留情地撕开了“智能”的定义,探讨了当计算能力达到某个阈值时,是否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灵魂”。书中的对话部分是亮点中的亮点,充满了逻辑上的交锋和对存在的终极拷问。你无法轻易判断哪一方是对的,因为他们所有的论证都有着无可指摘的数学基础。我特别喜欢里面提出的“数据熵增”理论,它巧妙地将宇宙的热力学定律与信息世界的衰亡联系起来,读起来有一种宏大而绝望的美感。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碎片化,像是在拼凑一幅巨大的、残缺的电子壁画,你需要不断地在不同的时间线和不同的数据流之间跳跃。它要求读者投入极大的专注力,但一旦你跟上了它的节奏,那种洞穿事物本质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绝对是那种需要反复阅读、每次都能发现新层次的硬科幻杰作。
评分说实话,《月牙湾下的守墓人》这本书,完全是那种让你在午夜时分关上灯后,依然能清晰地“看到”故事情节的魔力。它的风格非常古典,带着浓厚的哥特式浪漫主义色彩,但情节却极其紧凑,充满了民间传说的神秘感。故事发生在一个与世隔绝的、被诅咒的小镇上,主角是一个世代相传的墓地看守人。作者对于“忧郁”和“宿命”的描摹,简直达到了教科书的级别。书中充斥着大量对自然景物的拟人化描写,例如,风不再只是风,而是带着逝者秘密的信使;雾气则成了掩盖真相的巨大帷幕。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记忆的重量”的描述,主人公必须定期清理那些被遗忘者的墓碑,而每一次清理,似乎都将那些沉重的、非属于他的记忆加诸于身。这本书的对话很少,很多情感的表达是通过肢体语言和环境氛围来传达的,需要读者有很强的“画面感”去自行填补空白。它不追求宏大的叙事,而是专注于在微小的、封闭的空间里,挖掘人性的幽暗角落和对永恒安宁的渴望。读完后,你会感到一种被清洗过的宁静,仿佛自己也曾在月光下,与那些沉默的石头对视过。
评分天哪,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名为《星辰的低语》的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宇宙!作者的叙事手法极其细腻,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用最上等的丝绸精心描绘而成,触手可及。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艾莉亚的年轻天文学家展开,她毕生都在追寻一颗传说中会在特定星象周期才会出现的彗星。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对“时间”的哲学探讨。它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寻找彗星的冒险故事,更像是一次对生命流逝和永恒之间关系的深刻冥想。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艾莉亚在孤寂的观测站里度过漫长冬夜的场景,文字的韵律感极强,仿佛能让人听到雪花落在窗棂上的微弱声响,以及那种与世隔绝的、近乎虔诚的孤独。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错过”这一概念的处理,艾莉亚错过了与亲人的最后一次通话,却在那颗彗星上找到了某种超越生死的连接。这本书的格局很大,涉及了量子物理学的某些概念,但处理得非常优雅,没有那种枯燥的科普感,而是将其融入人物的情感挣扎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绪都被拉伸得很长,对日常生活中那些匆忙忽略掉的瞬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珍惜感。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合上就马上忘记的书,它会像一首低回的交响乐,在你脑海中持续演奏很久。
评分我得说,《迷雾之城的回响》这本书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部标准的蒸汽朋克侦探小说,充满了齿轮、黄铜和阴谋,但它呈现出的复杂性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构建的世界观——一个永远笼罩在浓雾之中的巨型都市“涅槃”。作者对城市建筑的描绘简直是建筑学上的奇迹,每一条街道、每一栋高耸入云的烟囱,都似乎带着自己的呼吸和历史。侦探卡尔文的形象也塑造得非常立体,他不是那种传统的硬汉,更像是一个被城市自身的重量压垮的知识分子,他的每一次推理都充满了哲学思辨。书中对社会阶级的刻画尤其尖锐,上层贵族在空中花园里享受着人工阳光,而底层民众则在永无止境的地下矿井中挣扎求生,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寒而栗。最让我称赞的是作者对“声音”的运用。在那个终年不见天日的城市里,声音成为了主要的感知媒介,作者通过对环境音、私语、机器轰鸣的精准捕捉,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感官体验。这本书的节奏掌控得极好,时而紧凑如绷紧的钢缆,时而舒缓如老旧留声机的低吟,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又想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些文字里藏着的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