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心静语

茶心静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志坚,刘玥 著
图书标签:
  • 茶文化
  • 静心
  • 生活
  • 阅读
  • 慢生活
  • 心灵成长
  • 治愈
  • 散文
  • 情感
  • 人生感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71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72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轻松的介绍茶的书,从茶树的生长到茶叶的制作,再到饮茶的正确方式一一娓娓道来,内容详尽又不失趣味性,还配有手绘的版画风格的插图。本稿的一大特征是在详细论述茶的同时,拓展到分析茶的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分析茶的内在,归于“茶心”部分;还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茶与人类之间的生物上的共性,从而解答为什么好的茶令人可以得到美好的感觉,归于“静语”部分。这本书提供了新的角度来认识茶,对于好茶人士又是一大福音。

内容简介

近年来,社会上一些普通现象一披上“茶”的外套就变得高深或很有学问。例如,所谓的“茶艺”就有着极其繁琐的程序,实质却是“九分九的表演点一分的喝茶”;一些国际上或我国已明令禁止在茶叶中出现的高致病物质,如残留农药、化肥、重金属、霉菌等,却被宣传为喝了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过度神化“茶叶功效”或“茶文化”的内涵,似乎所有的喝茶都与“养身”或“文化”高度相关;甚至贮存一点自喝的茶叶,也与金融投资行业紧密结合了;许多茶叶被吹成天上有地上无,尤其是促使茶叶的价格脱离价值本身。

其实,“茶叶”是一把双刄剑,喝对了是可以医治疾病、强身健体的良药;反之,则是可以致病甚至致癌、伤害身体的毒药。

这本书是作者多年对茶的认识的一个总结,围绕着茶学,用医学、心理学的原理分析,阐述植物如何变成“茶叶”;哪些茶叶可以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哪些茶叶可能致病伤害身体;茶叶如何直接影响一些国家的社会发展与人类进步等认识。这本书以科学的理念来宣传茶文化,带领读者轻松地主识茶的本质。本稿主要内容包括:茶树、茶叶、泡茶和茶与社会生活。这本书文字深入浅出,配图包括实物相片和专门绘制的精美插图,通俗易懂,知识性又强,适合于社会上初中以上文化水平、关注心理学、医学、茶学等各类人群阅读。

目录

凡例
上篇 上天恩赐神物——植物与茶树
一、认识茶树
1.茶树定义与名称
茶心1 三种主要内含物化学结构
2.国内茶树
茶心2 水土异则品种变
3.国外茶树
茶心3 科技发明应用
静语1 辩证认知
二、茶树品种与生长
1.茶树品种
茶心4 基因差异
2.茶树生命周期
茶心5 树木年轮
3.茶树生长环境
茶心6 环境差异
静语2 地形认知
三、茶树主要内含物
1.芽和叶主要内含物
茶心7 鲜味的氨基酸
2.梗主要内含物
茶心8 有机物和无机物
3.芽、叶、梗主要物质
茶心9 消化代谢
静语3 遗传认知

中篇 智慧与劳动结晶——茶叶的诞生
一、茶树芽、叶、梗采集
1.采集时间
茶心10 量物而为
2.采集
3.芽、叶、梗贮运
茶心11 呼吸作用
静语4 定势思维
二、茶树芽、叶、梗制成茶叶主要工艺
1.摊凉、萎凋
茶心12 植物蒸腾
2.杀青
茶心13 酶失活
3.做青
茶心14 酶催化
4.揉捻
茶心15 细胞壁
5.闷
6.干燥
茶心16 结合水与自由水
7.筛选
8.封装、储存
茶17 氧化
静语5 比较思维
三、茶叶再次制作主要工艺
1.熬膏
茶心18 人体代谢
2.窨香
茶心19 吸附特征
3.勾兑果花草
4.焙烤
茶心20 美拉德反应
5.沤
6.精制
茶心21 色素
7.拼配
8.蒸压
茶心22 果胶黏合
静语6 层级思维
四、茶叶的称谓
1.以储存时间和氧化程度命名
茶心23 氧化程度
2.以制作时茶多酚氧化程度命名
3.其他命名
静语7 认同思维

下篇 健康生活体现——饮用茶叶
一、饮用茶叶饮什么
1.味道与物质
茶心24 四气五味
2.中医药功效理论
茶心25 中医之平衡
3.西医功效理论
茶心26 西医学
静语8 融合感觉
二、尽量少饮用或不饮用茶叶
1.尽量少饮用茶叶
茶心27 胃
2.不饮用茶叶
茶心28 难辨之菌
3.身体应急警告
4.农药超标
茶心29 肿瘤
5.重金属、稀土元素超标
茶心30 重金属毒性
静语9 安全感觉
三、好茶叶标准
1.氧化程度较高
茶心31 正态分布
2.氧化程度较低
茶心32 营养吸收
3.好茶叶探源
茶心33 免疫
静语10 舒服感觉
四、冲泡茶叶
1.水
茶心34 软硬水
2.器具
3.饮用
茶心35 饮用温度
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茶心36 血红蛋白
静语11 器官感觉
参考文献
后记
瀚海拾遗: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一卷残缺的史册,一段被遗忘的旅程,一次与古老智慧的温柔邂逅。 本书并非聚焦于日常的宁静与内观,而是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严谨与浪漫,探寻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沉浮、最终化为尘土的文明碎片。我们不再关注个体心灵的沉淀,而是将目光投向宏大叙事下那些被忽略的、微小而关键的节点。 第一部分:失落的文字与符号的迷宫 《瀚海拾遗》的核心,始于对“符号系统崩溃”的研究。我们选取了三个在历史上突然中断或被彻底遗忘的古代书写系统——美索不达米亚晚期楔形文字的一种地方变体、一个前印加文明的绳结记录系统(Quipu)的非数学应用版本,以及一个可能存在于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以刻骨为载体的临时性记录方式。 我们并非旨在“破解”这些文字,因为原有的语境已然消逝。相反,我们着重分析的是它们“如何失效”的过程。通过对出土的、残存的泥板、贝壳或骨片进行光谱分析和拓片对比,我们试图重构它们在特定历史转折点——例如气候剧变、部落迁徙或统治阶层更迭中——如何失去其社会功能,最终沦为无意义的图形。 书中详细描绘了对一个出土于幼发拉底河上游支流附近、编号为UET-403号的泥板的微观分析。这块泥板上刻有数行看似是收据的文字,但在其边缘,有一个与主体内容完全不相干的、如同“签名”或“标记”的符号。我们通过碳十四测定发现,这个标记的刻痕深度和时间点比主体文字晚了约三十年。这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在文明的骨架已经坍塌后,偶然的个体是否仍在进行着徒劳的、私人化的记录?这种行为是出于对秩序的怀念,还是对遗忘的抗争? 第二部分:建筑的记忆与空间的流变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焦点从文字转移到空间结构本身。我们研究的不是宏伟的金字塔或巴特农神庙,而是那些作为“过渡空间”或“功能性容器”的建筑遗址。我们关注的是那些因战争、瘟疫或经济衰退而被迅速遗弃的城市边缘地带的仓库、公共浴场和小型集市。 我们采用“场域考古学”的方法,通过残留的壁灰、地层中的有机物残留(如木屑、油脂、纺织纤维的微粒),来重构这些空间在使用高峰期和被遗弃瞬间的“气味”与“触感”。 书中有一个长达百页的章节,专门分析了安纳托利亚高原一个罗马边境哨站的废墟。这个哨站并非死于大规模战役,而是因为贸易路线的改变而逐渐被边缘化。我们追踪了驻扎在此地的士兵的个人物品:磨损的皮靴、残存的陶罐碎片上的食物残渣分析(主要成分为高粱和某种未被充分加工的豆类),以及他们在墙上刻下的、关于家乡天气的简单记录。这些细节揭示了一种缓慢的、近乎无声的衰亡——不是戏剧性的毁灭,而是被世界遗忘的温吞。他们的“记忆”被封存在了风化与尘土之中。 第三部分:经济的幽灵与未完成的交易 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未完成的交易”的考察。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被接受的共识,当共识瓦解,货币就成了毫无意义的金属片。 我们收集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被遗弃的财富”案例。这并非指宝库被盗,而是指那些在仓皇逃离或突发灾难中,被主人无奈放弃的贵重物品。例如,一个沉船遗址中,装载着价值连城的香料和丝绸的船舱内,却散落着大量廉价但对船员至关重要的工具和个人饰品。为何在生死关头,人们会放弃最易于携带的“财富”,而紧抓着那些可能更重、更不值钱的物件不放? 书中深入分析了巴尔干半岛某古城陷落前夕的遗址,发现大量的金币被随意丢弃在街道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被精心包裹在亚麻布中的种子和几本关于农业技术的残篇手稿被藏在了地窖的深处。这表明,在文明崩溃的边缘,人们的价值判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有形的财富不再是生存的保证,可再生的知识和未来的可能性才成为了真正的“珍宝”。 《瀚海拾遗》是一部关于“如何失去”的史诗。它不提供慰藉,不引导冥想,它只是冷峻地、细致地呈现了文明的脆弱性,以及个体在巨大历史惯性面前的无力和挣扎。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前所依赖的一切社会结构,也有可能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化为一堆等待被解读的无声残骸。它邀请读者成为时间的侦探,在寂静的遗迹中,聆听那些关于消亡与遗忘的、沉重而真实的低语。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茶心静语》,便被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氛围所吸引。如同置身于一个氤氲着茶香的古老庭院,四周是竹影摇曳,耳边是潺潺流水。这本书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以一种极其细腻、温婉的方式,触及了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作者仿佛是一位饱经世事的智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关于生活、关于感悟的种种。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一股清流,洗涤心灵的尘埃。它不是那种能让你一口气读完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慢品茶”。我常常在午后,泡上一壶清茶,伴着这本书,让思绪随着文字的流淌而舒展。书中的某些段落,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仿佛自己一直以来困扰的某个问题,在某个不经意的角落得到了解答。它教会我,生活中的许多烦恼,或许只是因为我们太急于求成,太在意得失,而忽略了过程本身的美好。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平和,一种对生活更深刻的理解和接纳。

评分

《茶心静语》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触动。这本书有一种奇妙的魔力,能够将我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引导我去关注那些被我忽略的细微之处。它不是那种会告诉你“如何做”的书,而是通过描绘一系列场景,传递一种“如何感受”的心境。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慢”的论述,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匆忙的生活节奏,开始尝试去放慢脚步,去体会每一个当下的瞬间。书中对大自然的描绘也极其生动,寥寥几笔,便能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风的轻抚,花的芬芳。这种对自然之美的细腻体察,也让我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没有强加给我任何观念,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让我自己去领悟,去思考。读完之后,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仿佛内心深处被按下了一个暂停键,让我的灵魂得以喘息。

评分

《茶心静语》是一本能让你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与自己对话的书。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情绪。我很少会在一本书中找到如此多的“引人深思”的时刻。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能够轻易地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生活中的许多痛苦,都源于我们对“求而不得”的执念,以及对“已失去”的耿耿于怀。书中对于“放下”的探讨,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它并非教导我们放弃,而是让我们学会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轻装前行。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虽然看似琐碎,但却蕴含着大智慧,让我不禁思考,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人生的长河中,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带来的,不是一种宏大的哲学理论,而是一种贴近生活,接地气的感悟。读完后,我感到内心的杂念减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和与安宁。

评分

我最近读到一本名为《茶心静语》的书,它给我的感受非常特别。它没有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吸引力,让我欲罢不能。书中的文字,仿佛带着一种淡淡的茶香,清新淡雅,却能沁人心脾。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对于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以及那种从平凡中发现诗意的能力。它让我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美,往往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书中对于“静”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沉寂,而是一种积极的内在安顿。它教会我,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是一种多么宝贵的财富。我常常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由衷的放松,仿佛所有的压力和烦恼都被暂时遗忘了。它不是一本能提供“答案”的书,但它能引导你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

我必须承认,《茶心静语》的魅力是循序渐进的,它不像一些书那样开篇就惊艳,而是需要你沉下心来,去感受它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温度。书中的一些观点,初读时可能觉得平淡无奇,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它蕴含着深刻的智慧。我尤其喜欢它处理“无常”的方式,没有回避,也没有过度渲染,而是以一种豁达的态度去接纳。它教会我,生活中的许多变化,并非全是坏事,有时,它们是新的开始,是成长的契机。书中的一些描写,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共鸣,仿佛作者笔下的场景,就是我曾经经历过的,或者是我内心深处渴望的。这种情感上的连接,让阅读体验更加深刻。它不是一本能让你立刻“改变”的书,但它无疑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对生活的看法,对自己的认识。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变得更加从容,更加懂得去珍惜眼前的一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