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奥林匹克之城》由北京奥运城市发展基金会组织quan威奥运专家编写完成,以21个城市(包括举办过冬奥会的19个城市和2018年举办城市韩国平昌,以及将举办2022年冬奥会的北京和张家口)为线索,系统回顾和展现了从1924年第1届法国夏蒙尼冬奥会至2014年第22届俄罗斯索契冬奥会的盛况和精彩瞬间;纵览了冬奥会历经90年而长盛不衰的发展历程。用大量的、精美的、珍贵的照片展现历届冬奥会比赛场景、奥运城市的自然以及人文景观。全书中英文对照,装帧精美(12开,330页)。
《冰雪奥林匹克之城》由北京市奥运城市发展基金会编写,以深情而开阔的笔触勾勒出冬季奥运会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举办城市的奥运建设亮点、比赛精彩瞬间与城市美景。通过城市的发展脉搏回顾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探寻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揭示奥运财富在促进城市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冰雪奥林匹克之城》在内容方面具有史实性、资料性、quan威性;在形式方面是集精美、简洁、时尚、大气于一身的中英对照版画册。出版这部画册,是为了弘扬北京奥运会的举办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以及转化为北京建设的理念——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更好地传承奥运精神、促进城市发展。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会长刘淇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肯定和祝贺。
此次改版,补充了北京携手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相关内容。
与《冰雪奥林匹克之城》同时出版的姊妹篇《永恒的奥林匹克之城》同样是由北京奥运城市发展基金会组织quan威奥运专家编写完成,是以22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的城市为线索,系统回顾和展现了从1896年第1届雅典奥运会至2012年第30届伦敦奥运会,历经百余年而长盛不衰的发展历程。
北京奥运城市发展基金会,是由奥促会发起,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记注册的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成立时间为2010年5月24日。基金会的宗旨是促进奥林匹克事业和残奥事业在北京的持续发展,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服务。业务范围是资助有助于奥运城市发展的体育、文化、教育、研究、交流和奖励的项目。基金会的定位是以基金会的组织形式,吸纳企业和社会热心人士参与支持、募集资金,为奥促会和社会上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提供资金支持。2013年,基金会参加了北京市社团办基金会管理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2013年基金会评估工作”,并最终获得4A等级。
冰雪情缘:北京、张家口
光辉起点:夏蒙尼
雪域传奇:圣莫里茨
桃花源处:普莱西德湖
和平祈祷:加米施-帕滕基兴
冰雪先河:奥斯陆
雪峦皇后:科蒂纳丹佩佐
山谷美图:斯阔谷
因河荣光:因斯布鲁克
玫瑰之约:格勒诺布尔
雪国梦圆:札幌
英雄赞歌:萨拉热窝
牛仔豪情:卡尔加里
小城盛宴:阿尔贝维尔
绿色永续:利勒哈默尔
世纪霞光:长野
多彩胜地:盐湖城
左岸激情:都灵
海岸花园:温哥华
情锁黑海:索契
2018新视野:平昌
后记
附录
2015年7月31日,吉隆坡,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宣布北京成为2022年第24届冬奥会主办城市。那一刻,“北京”再一次闪耀奥林匹克的荣光,世界奥林匹克运动史册再添新的纪录。北京将成为世界上首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冬奥会的城市,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举办夏奥会、残奥会、青奥会、冬奥会的首个“大满贯”国家。那一刻,“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美好愿景已经开启。有激情就有动力,有期待就有未来,这就是奥运的力量,也是期待的幸福。那一刻,我们的目光投向未来,我们的脚步已踏上征程,也让我们回望来路,在中华民族文明的长河中采撷冰雪的深厚情缘,为7年之约铭刻注脚。
在世界文明史的版图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一直与起源于爱琴海岸的西方文明比肩而立。而伴随着文明推演不断发展的人类运动史,也在两个不同的文明体系中滚滚流觞,直到它们在同一个舞台相遇,才发现,原来对力量与美的追求,在人对自身的挑战中殊途同归。
早在1 万多年前,生活在中国新疆阿勒泰的游牧民就已经认识与掌握了得天独厚的冰雪特性与功能,发明了古老的“毛皮滑雪板”。在新疆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发现了距今1 万多年的彩色岩画,其中一组洞穴彩绘岩画,表现的正是远古人类滑雪捕猎的场面,画面中有4 人尾随牛马,3 人踩在一长条形物件上,手持单杆,似在滑雪,栩栩如生。图画与目前阿勒泰地区部分蒙古族、哈萨克族农牧民的滑雪姿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重大发现也许可以证明,中华民族是人类滑雪最早的起源地之一。沿袭至今,中国新疆阿勒泰每年年初都会进行一项古代滑雪比赛,脚踏自制“毛雪板”、手持单木杆在雪地滑行,这是对原始滑雪狩猎活动的膜拜与传承。
历史的指针从上古来到隋唐。那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就掌握了冰雪运动。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发明了一种称为“竹马”的滑冰工具,人踏在竹马上,手执曲棍,在冰面上滑行。这是中国人最早的滑冰方式之一。明熹宗五年(1625 年)正月初二,东北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冰上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冰球,然后是花样滑冰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第一次冰上运动会。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间陈列室中,收藏了一幅很少展出的清代画作《冰嬉图》,画卷上清晰地描绘了清朝皇帝冰上阅兵的盛况。滑冰技艺在中国古代称作“冰嬉”,宋朝时已有文字记载,在清代得到普及和发展,被定为“国俗”。当时清人把滑冰分为“官趟子八式”:初手式、小晃荡式、大晃荡式、扁弯子式、大弯子式、大外刃式、跑冰式和背手跑冰式等。这些经过深入探究和系统整理的滑冰技艺,口传身授、代代相传。
……
2014 年,为助力冬奥会申办工作,北京奥运城市发展基金会编辑出版了《冰雪奥林匹克之城》,以深情的笔触和动人的画面回顾了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引导读者游历了一座座风光秀美的冰雪之城,了解了一项项摄人心魄的冰雪运动。此书问世之后,无论是采为资料还是拥书闲赏,都颇受好评。多家图书馆和博物馆予以收藏。
在画册付梓的同时,北京奥运城市发展基金会从书中精选部分照片,以“永不停息的激情”为主题,在北京、张家口、成都、上海等地巡回展出,将申办冬奥会的拳拳之心传递到大江南北。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高度好评。
2015 年7月31 日从吉隆坡传来喜讯:北京携手张家口成为2022年第24 届冬奥会举办城市!中国再一次走上奥林匹克世界的中心舞台。为此,北京奥运城市发展基金会和北京出版集团决定将《冰雪奥林匹克之城》进行再版,以百年冬奥历史为申办成功献礼,为筹办征程助威,为7年后在北京和张家口的激情盛会祝福!
此次修订基本保持了前一版的原貌,主要对《冰雪情缘:北京—张家口》一章的文字、图片加以调整和充实,使其以2022年第24 届冬奥会主办城市的身姿示人。
五环升起的地方,总会凝结光荣与梦想。相信在未来的7年里,北京—张家口将秉持“以运动员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节俭办赛”的三大申办理念,让更多人体验冰雪运动的快乐和魅力,让城市因冰雪而美好,让生活因冰雪而幸福,这也许才是冬季奥林匹克运动最真挚的理想。
请世界期待:2022年冬奥会,精彩、非凡、卓越!
“1924-2014 冰雪奥林匹克之城”——这个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沉静而有力的感觉,就像冰雪运动一样,它需要力量,也需要技巧,更需要时间的沉淀。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去挖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它不仅仅是关于冬奥会的历史,更是关于那些承载着冬奥梦想的城市本身。我想象着,作者可能从地理、气候、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些城市为何能够成为冰雪运动的圣地。或许,书中会详细介绍某座城市如何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修建宏伟的冰雪场馆;又或者,它会讲述某个城市如何利用冬奥会契机,发展冰雪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腾飞。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展现那些普通市民在冬奥会中的角色,他们是如何热情好客,如何为运动员加油鼓劲,又是如何将冬奥精神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之中。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次穿越时光的旅行,让我得以窥见九十年间,冰雪运动与城市发展之间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独特关系。
评分当我看到“1924-2014 冰雪奥林匹克之城”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严寒中闪耀着光芒的画面。那些高耸的雪山,那些蜿蜒的赛道,那些冰封的湖面,无不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九十年的时间,足以让一座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足以让无数运动员的传奇在那冰雪舞台上书写。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亲历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想知道,那些在阿尔卑斯山脉中诞生的第一届冬季奥运会,是如何在简陋的条件下开启了这项盛事的先河?那些在加拿大温哥华或是挪威利勒哈默尔度过的冬日,又留下了怎样的独特韵味?我尤其对那些鲜为人知的小城故事充满了好奇,比如,那些曾经因为举办冬奥会而获得世界瞩目的地方,如今又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它们的经济、文化是否因此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或者,它们又是如何守护着那份属于冬奥的荣耀与记忆?这本书,我把它看作是一本关于城市蜕变与梦想实现的百科全书,它不仅仅聚焦于比赛的输赢,更可能深入挖掘城市与冬奥会之间的深刻联系,探讨体育赛事如何成为推动城市发展、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引擎。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让我瞬间联想到了一段历史的悠长画卷,1924到2014,这整整九十年的跨度,横跨了两次世界大战,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而“冰雪奥林匹克之城”则点明了主题——那些被冰雪覆盖的城市,那些承载着无数荣耀与梦想的赛场。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寻这些城市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是那些关于运动员们在严寒中挥洒汗水的拼搏,还是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普通市民?是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如今已渐渐淡出人们视线的滑雪场和冰球馆,还是那些因为冬奥会而焕发新生、成为旅游胜地的城镇?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仿佛每一页都凝聚着时光的沉淀,每一张照片都定格了历史的瞬间。我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视角来描绘这些“冰雪奥林匹克之城”,是宏大的叙事,还是细腻的特写?是纯粹的体育史,还是融入了更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我想象着作者可能采访了许多当年的参与者,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比如某个小镇因为承办冬奥会而彻底改变命运的奇迹,又或者某个项目的诞生和发展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科学探索和技术革新。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体育的读物,更可能是一本关于人类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精神的史诗。
评分“1924-2014 冰雪奥林匹克之城”——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勾起我内心深处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和对历史的好奇。九十年的跨度,这是一段多么漫长的岁月,足以让无数的故事在冰雪中上演,也足以让无数的城市因此而改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带领我走进那些被冰雪环绕的城市,去感受它们的呼吸,去聆听它们的心跳。我想象着,书中或许会描绘那些在寒冬中崛起的运动健将,他们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挑战极限,用汗水和毅力书写传奇。同时,我也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冰雪之城”的独特之处,它们是如何在自然条件与人类智慧的结合下,成为举办冬季奥林匹克盛会的理想之地。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部关于体育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城市转型与文化传承的生动篇章,它将把那些曾经辉煌的冰雪瞬间,以及那些默默奉献的城市故事,娓娓道来。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1924-2014 冰雪奥林匹克之城”这个书名,一种莫名的期待便油然而生。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年份和地点组合,它更像是一段宏大的叙事,关乎着冰雪运动的发展轨迹,也关乎着那些孕育了无数精彩瞬间的城市。我设想,这本书的篇幅一定相当可观,它可能包含了从1924年第一届霞慕尼冬奥会开始,到2014年索契冬奥会为止,每一届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我想知道,书中是如何描绘这些城市在申办和举办冬奥会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是那些艰辛的筹备工作,还是那些因为赛事而带来的巨大改变?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去刻画这些“冰雪之城”独特的魅力,它们是如何将冬季运动的激情与自身的地域特色、文化底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部关于城市与体育的对话史,它不仅仅记录了冰雪运动的历史,更揭示了体育赛事如何成为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