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席,在似水流年里——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与餐桌美学

一席,在似水流年里——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与餐桌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浜,裕子 著
图书标签:
  • 二十四节气
  • 饮食文化
  • 餐桌美学
  • 传统美食
  • 时令菜肴
  • 中国文化
  • 生活美学
  • 健康饮食
  • 美食
  • 节气饮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377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657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39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花艺设计师,软装设计师,陈设设计师,室内设计师,中高档餐厅、酒店,以及对餐桌布置有兴趣的大众。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称“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原来越多的人远离了自然,对节气的感知也越来越迟钝。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将二十四节气的宝贵文化传承和保护和保护下去,就要积极的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本书的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季节感、纤细的感性与审美意识,将古老的二十四节气的历法与相应的时令食材引入日常的餐桌设计,让人们在一日三餐中感受到二十四节气的魅力。

内容简介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祖先对一年四季变化的观察与总结,以非常美丽的词汇概括了一年之中不同时间的自然特征。时至今日,更多的成为城市中人们感悟自然、感悟生活的文化通道。在日子越来越雷同的现代,久居都市的人们越来越难以感受细微的季节变化,本书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丰富的季节感、纤细的感性与审美意识,将古老的二十四节气的历法与相应的时令食材引入日常的餐桌设计,让人们在一日三餐中感受到季节感、文化感与幸福感,成就了一本让人们对餐桌设计进行再认识的珍贵餐桌设计书。

作者简介

浜 裕子
Yuko Hama

花艺与空间装饰设计师。在经历了英语、日语的讲师工作之后,现如今主要从事花艺、室内装饰、餐桌设计、饮食空间设计、
晚会及大型表演活动策划、广告策划与现场表演等工作。近年来,研究了岁时记与日本的生活文化,并将其精髓融入了以和风与西洋的融合以及提高精神性设计为主题的生活方式的提案之中。使花一样的生活、以及生活空间艺术化成为一种新的概念,并主创了「花艺生活空间」。在此期间,还举办了「花与餐桌设计的培训讲座」。
出版著作:『情景演出 花的餐桌设计』『花的餐巾折叠法』『和风餐桌设计』『宴会派对的餐桌设计』『Finger Food 50个秘方』『餐桌餐巾折叠法100种方式』『和风Finger Food 50个秘方』『美的Finger Food 50个秘方』『中式Finger Food 50个秘方』『Finger Food 50个秘方 点心』『待客鸡尾酒 100个秘方』(诚文堂新光社)
共同著作:『餐桌设计的工作』(优雅食桌)。
幸商事(株)代表取缔役(董事长)。

内页插图

目录

感受季节变迁的生活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002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日历 004
四季器皿 006
基本器皿 007
花材搭配的乐趣 010
使用布制品的乐趣 012
餐巾的折叠法 013


立春 —— ● 东风解冻 016 ● 黄莺睍睆 019 ● 鱼上冰 021
雨水 —— ● 土脉润起 022 ● 霞始叇 022 ● 草木萌动 023
启蛰 —— ● 蛰虫启户 028 ● 桃始笑 030 ● 菜虫化蝶 032
春分 —— ● 雀始巢 033 ● 樱始开 034 ● 雷乃发声 039
清明 —— ● 玄鸟至 040 ● 鸿雁北 041 ● 虹始见 042
谷雨 —— ● 葭始生 044 ● 霜止出苗 044 ● 牡丹华 045


立夏 —— ● 蛙始鸣 048 ● 蚯蚓出 049 ● 竹笋生 054
小满 —— ● 蚕起食桑 056 ● 红花荣 057 ● 麦秋至 059
芒种 —— ● 螳螂生 062 ● 腐草为萤 062 ● 梅子黄 063
夏至 —— ● 乃东枯 064 ● 菖蒲华 065 ● 半夏生 067
小暑 —— ● 温风至 068 ● 莲始开 068 ● 鹰乃学习 068
大暑 —— ● 桐始结花 071 ● 土润溽暑 071 ● 大雨时行 072


立秋 —— ● 凉风至 074 ● 寒蝉鸣 075 ● 蒙雾升降 075
处暑 —— ● 棉柎开 076 ● 天地始肃 079 ● 禾乃登 080
白露 —— ● 草露白 084 ● 鹡鸰鸣 088 ● 玄鸟去 088
秋分 —— ● 雷乃收声 089 ● 蛰虫坯户 090 ● 水始涸 095
寒露 —— ● 鸿雁来 096 ● 菊花开 096 ● 蟋蟀在户101
霜降 —— ● 霜始降 103 ● 霎时施 103 ● 枫茑黄 104


立冬 —— ● 山茶始开 106 ● 地始冻 109 ● 金盏香 109
小雪 —— ● 虹藏不见 110 ● 朔风拂叶 111 ● 橘始黄 115
大雪 —— ● 闭塞成冬 116 ● 熊蛰穴 118 ● 鳜(鲑)鱼群 118
冬至 —— ● 乃东生 119 ● 麋角解 120 ● 雪下出麦 120
小寒 —— ● 芹乃荣 128 ● 水泉动 131 ● 雉始雊 131
大寒 —— ● 款冬华 132 ● 水泽腹坚 133 ● 鸡始乳 133

四季时令食材与料理 134
结语 138

五大传统节日
上巳节(偶人节、女儿节、雏祭、桃花节) 024/ 端午节 050/
七夕节 069/ 重阳节 100/ 人日节(七草节) 130
专栏
春彼岸 032/ 品味秋季的和果子 095

精彩书摘

近来,我时常思索,缘分与相遇,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的。
一个人终究会遇到自己命运里注定要遇到的人、物和事......而且,你会发现,每个季节,必然会有正好适合那个季节的花开,人亦如此,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



即使居住在大都市,清晨梦醒时,也会不由地感叹:“前几日的此刻,天色还是微微发暗的呢……”,身体也会随之感受到天气细微的变化。推开窗,拂面而来的草木芳香也会使人发现一些新的景象,这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实每一天都是不同的。

前言/序言

首先,向手捧此书的您表示由衷的感谢。
近来,我时常思索,缘分与相遇,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的。
一个人终究会遇到自己命运里注定要遇到的人、物和事,这是我在研究日式生活文化、餐桌文化以及岁时记时所悟到的一个浅显的道理。而且,你会发现,每个季节,必然会有正好适合那个季节的花开,人亦如此,总是会在恰当的时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
但是,如果想逆着自然潮流来捕获它,是万万实现不了的……
我认为随着季节的变化,年复一年的活动仪式及其他所有现象,皆是与地球的活动以及自然息息相关的。
如果每天都生活在忙碌之中,是很难有闲情逸致来欣赏自然的。你是不是也有过蓦然回首,“居然已经到了这个时间,这个时节”的感叹?是的,每时、每刻、每天都在变化着的季节,是不会等待我们的。
即使居住在大都市,清晨梦醒时,也会不由地感叹:“前几日的此刻,天色还是微微发暗的呢……”身体也会随之感受到天气细微的变化。推开窗,拂面而来的草木芳香也会使人发现一些新的景象,这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其实每一天都是不同的。
将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轻松愉快地汇入到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餐桌里,怀着这一初衷,写作了此书。不论是一朵季节之花还是一份时令食材,只要运用于餐桌设计时不会显得过于突兀,就可以立刻着手开始行动了。即便恰巧未能寻得当季应时之物,也可用相似的物品来替代,这应该也是日本民族特有的智慧、美的意识以及风雅情怀。
自古以来,人们就尊重和珍惜那些肉眼难以察觉的事物,因此我衷心希望能从这些细微的征兆、迹象的变化以及沿用至今的历法中,给予活在当下的我们一些丰富精神生活的启示,这将是我最大的荣幸。

浜 裕子
《寻味长安:唐代饮食风貌与宴饮礼仪》 引言 长安,大唐气象的中心,不仅是万邦来朝的政治与文化熔炉,更是一座孕育了丰富饮食风尚的饕餮之城。本书旨在剥开历史的尘烟,深入探究唐代,特别是盛唐时期,长安城内从宫廷到市井的饮食风貌、食材流变、烹饪技艺的革新,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宴饮礼仪。我们聚焦于“吃”背后的社会结构、文化交流和审美取向,力求重构一幅鲜活、立体、充满烟火气的唐代“味觉地图”。 第一部分:帝国之飨——宫廷与贵族的餐桌 唐代的宫廷饮食,是集全国乃至域外之大成的体现,它不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皇权与礼仪的载体。 第一章:天子之食——御膳房的秘密 本章将详述唐代皇帝的日常膳食结构。区别于前朝的刻板,唐代皇帝的菜单更注重时令与滋补的结合。我们将考证《唐六典》中关于宫廷供奉的记载,分析“五味调和”在宫廷烹饪中的体现。重点探讨“进御”菜品的遴选标准,如对食材产地(如岭南的荔枝、陇右的牛羊肉)的严格要求。此外,我们将剖析唐玄宗时期宫廷宴饮的奢靡风尚,以及对“胡食”的接纳与本土化改造过程。 第二章:盛唐的宴饮礼仪与器皿 宴饮是贵族社交的核心。本章细致描摹唐代贵族宴会的流程,从入席的次序、酒水的奉上到主宾的互动。唐代的礼仪制度对宴席的规范达到了一个高峰,我们通过对出土唐三彩器物、壁画中宴饮场景的细致解读,还原当时的餐具形制——如瓷器的初露锋芒、金银器的使用等级。特别关注“酒”在宴会中的象征意义,分析“行酒令”的起源与演变,及其与文人雅士精神世界的关联。 第二部分:市井烟火——长安城的饮食生态 如果说宫廷宴饮是礼仪的典范,那么长安的市井饮食则是文化交融的熔炉。 第三章:胡风与唐韵的碰撞——异域食材的引入 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长安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食材集散地”。本章重点介绍来自西域、南洋的食材如何被唐人接纳。包括但不限于:胡饼(各类面饼的祖先)、葡萄酒(胡酒)的流行,以及香料(如波斯胡椒、丁香)在唐代烹饪中的应用。我们将对比不同地域的烹饪方式,探讨唐人如何将“胡食”融入自身口味体系,形成独有的“融合菜”。 第四章:坊市之间的味道——唐代餐饮业态 长安城被划分为坊市。本章聚焦于市(商业区)的餐饮业态。分析唐代是否存在早期的“餐馆”、“酒楼”雏形。从“烧饼铺”、“糖果店”到提供复合式餐食的“食肆”,我们尝试重建当时的商业布局。通过对唐代笔记中对平民美食的零星记载,推测当时的主食(如麦饭、粟饭)与副食的搭配习惯,展现普通长安市民的日常“食谱”。 第三部分:烹饪技艺与风味哲学 唐代的烹饪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调味和火候的控制上。 第五章:盐、酱与甜——唐代调味的艺术 本章深入探讨唐代调味品的地位和变化。酱料(如豆豉、味噌的前身)的发展及其在腌制和烹饪中的广泛使用。重点讨论“糖”的地位提升,分析蔗糖的产地和提炼技术对唐代甜品(糕点、蜜饯)发展的影响。我们还将解析“脍”的制作工艺,及其与后世生食习俗的断裂与传承。 第六章:火候的掌控——蒸、煮、炙的精进 唐代的炊具和烹饪手法更为精细化。本章考察了唐代陶器、铜器在炊事中的角色,特别是“釜”和“甑”的应用。对蒸制技艺的精进(如“蒸饼”的出现)进行了详细论述。此外,本章也将回顾“炙烤”在宫廷和军旅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部位肉类的炙烤技法及其在宴会上的美学呈现。 结语:流动的盛宴 唐代的饮食文化是开放、包容与创新的集合体。它既承载了汉魏以来的传统,又以自信的姿态吸收了异域的精髓,最终铸就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光彩夺目的“饮食黄金时代”。本书试图通过对这些具体食俗、器物和礼仪的考察,让读者不仅“看到”了唐朝的饮食,更能“闻到”那份穿越千年的盛世余香。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一席,在似水流年里——二十四节气的饮食与餐桌美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段悠长的旋律。它不像那些快节奏的音乐,瞬间点燃你的激情,而是像一首古琴曲,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每一根弦的颤动。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太缺乏对“时令”的尊重了,我们仿佛可以一年四季吃到任何想吃的东西,却也因此失去了很多品尝食物“当季”的独特风味和意义。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婉的向导,带领我重新认识了二十四节气,并教会我如何在每一个节气里,与食物建立起更深的连接。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绘不同节气时,所呈现出的那种“意境”。比如,描述“谷雨”时,她会写到雨水滋润万物,正是各种野菜破土而出的时节,然后顺理成章地引出关于春季时令野菜的吃法,那种感觉,就像我亲眼看到了雨后的景象,闻到了泥土的芬芳。至于书中的餐桌美学,我只能说,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简单”的魅力。作者并没有推崇昂贵的餐具或者繁复的装饰,而是教我们如何利用最寻常的物件,去营造出一种符合节气、符合心境的用餐氛围。一本素色的棉麻餐垫,搭配几个手工捏制的粗陶碗,就能在秋日里传递出质朴的温暖;一束野花,几片落叶,就能为春日的餐桌增添无限生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融入生活的,是能够触动心灵的。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瓶陈年的女儿红,初闻淡淡的酒香,细品却能咂摸出悠长的韵味。它并非单纯的食谱,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味蕾漫旅。我并非那种能一口气读完厚重书籍的人,但这本书的文字仿佛自带有一种让人放慢脚步的魔力。翻开第一页,就被那股浓郁的文学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庭院,听着窗外的蝉鸣,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诗意,将二十四节气与食物的联系描绘得栩栩如生。读着那些关于春雨时节的嫩芽,夏日荷风里的藕片,秋天菊黄后的螃蟹,冬日炉火旁的炖菜,我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感受到时间的流转。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吃什么”,更是引导我们去“如何吃”,如何在每一个节气里,用心去感受食物带来的滋养,去体会那份融于生活中的东方美学。那些关于餐桌布置的描绘,那些对器皿、色彩、摆盘的细致讲述,都让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在参与一场雅致的宴席。它让我重新审视了“吃”这件事,不再是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一种与自然对话,与文化连接,与自我和解的美好仪式。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意外的惊喜。我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读物,充斥着各种专业的名词和理论,但事实恰恰相反,它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用一种极其亲切、温暖的方式,将二十四节气与饮食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每个节气时,那种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捕捉,以及对食材的深情解读。比如,在写到“小暑”时,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适合此时食用的清凉解暑的食物,更是通过对那份“暑气蒸腾”的描绘,勾勒出夏日午后慵懒的景象,再将食物的清爽感融入其中,让人读来倍感舒畅。而关于“立冬”的描写,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归家庭、温暖团聚的温馨氛围,那些关于慢炖、热食的讲述,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书中对餐桌美学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装点”,而是从日常出发,教我们如何利用简单的食材、朴素的器皿,也能营造出富有情调的用餐环境。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一些小建议,改变了我家餐桌的布置,发现用餐时的心情真的会不一样,整个家的氛围也变得更加温馨有爱。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古老的日记,翻开每一页,都能闻到时光的味道。我并非一个对烹饪有着狂热追求的美食家,但我一直对传统文化和生活美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在这两个方面的需求。作者的文字,没有那种刻意的卖弄,而是带着一种自然的亲切感,仿佛在和知心朋友聊天。她讲述的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饮食故事,不仅仅是食物的介绍,更是背后蕴含的哲学、情感和智慧。我尤其喜欢她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阐述,如何在顺应天时地利的情况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食物,以及如何通过饮食来调养身心。书中的餐桌美学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摆盘技巧,而是深入到器皿的选择、色彩的搭配、光影的运用,甚至是对用餐者情绪的考量。作者举例说,在心情烦躁时,选择明亮的黄色餐具,可以带来一丝愉悦;在需要静思时,则可以选择沉静的蓝色或绿色。这些细节,都让“餐桌美学”变得可感可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它让我明白了,好好吃饭,好好布置餐桌,也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

评分

读这本书,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慢下来”的生命节奏。在如今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裹挟,忽略了生活中最本质的美好。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将我拉回了土地,拉回了四季的规律,拉回了餐桌上的温情。作者用极其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每个节气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以及古人如何因应时节,选择最恰当的食物来养生、来庆祝。我以前对节气并没有太深的认识,只知道它们是日历上的符号,但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每一个节气都承载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农事活动,以及与此息息相关的饮食习俗。那些关于“立春”时,人们对生发、萌动的渴望,与嫩芽、春饼的结合;“白露”时,秋高气爽,正是品尝鲜美蟹的绝佳时机;“大寒”时,寒风凛冽,最适合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这些描述,让我对食物多了一层敬畏之心,也对季节有了更深的感悟。书中的餐桌美学,也并非追求奢华,而是强调一种“合适”与“和谐”。比如,用竹席搭配素雅的陶器,更能衬托出秋日瓜果的清甜;用色彩鲜艳的食器,更能点亮冬日餐桌的温暖。它教会我,美,其实就藏在我们触手可及的生活细节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