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和孕早期要坚持补充叶酸;有怀孕征兆,要 尽快去医院确认喜讯;孕早期*容易出现流产,要好 好保护自己;孕中期开始要每月做一次产检;孕期要 注意补铁,预防缺铁性贫血;孕14-20周是唐氏筛查 的*佳检查时间;孕20周左右要警惕妊娠糖尿病;孕 晚期做凯格尔运动,有助于顺产;产后科学坐月子, 妈妈宝宝*健康;…… 范玲编著的《孕产妇全程保健看这本就够》涉及 从备孕到坐月子的方方面面,为孕产妇提供全程健康 指导,并教会准妈妈们如何做胎教和美味孕期食谱, 帮您从孕期的苦恼中解脱出来,安然度过这段终生难 忘的日子!
范玲,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妇产科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优生优育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孕产期保健技术专家指导组专家,《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中华围产医学杂忐》通讯编委,《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编委。 198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28年。在高危妊娠及产科疑难并发症的诊治、产科危重症的救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擅长难产、妊娠期糖尿病、早产、前置胎盘和胎盘早剥等产科并发症的处理。曾去瑞典、奥地利、新加坡做短期学习及参观访问。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与多部专业书籍的编写。 多年来一直在电台、电视台、网站做有关孕产期保健方面的宣传。主编过《怎样坐月子》《高龄孕产指南》《孕产保健*读》《术前早知道一一剖腹产手术》《胎教每一日》等多部书籍。曾在“好医生网站”被网友评为“网友心中的好大夫”。
孕前保健
孕妈妈保健
孕1月(0-4周)先把自己当孕妇
孕2月(5-8周)远离一切危险源
孕3月(9-12周)小心谨慎不会错
孕4月(13-16周)早孕反应消失,开始“好孕”了
孕5月(17-20 周)少吃高糖食品,预防妊娠糖尿病
孕6月(21-24周)控制饮食,小心妊娠糖尿病
孕7月(25-28 周)累了要及时休息
孕8月(29-32周)生活起居要小心
孕9月(33-36周)保持淡定,准备待产
孕10月(37-40周)分娩时刻马上到来
新妈妈保健
新生宝宝保健
附录 孕期**胎教方案一览表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阅读体验,那就是“信息冗余且重点不突出”。书中充斥着大量孕期体重增加的图表和各种维生素的化学名称,这些信息对于大部分通过网络或医生可以轻松获取的知识点,进行了不必要的重复强调。相反,那些真正需要深入解析的、具有个体差异性的部分,比如孕期常见过敏反应的鉴别、特殊体质(如糖尿病史、甲状腺疾病)的孕期管理,内容却非常浅显,缺乏循证医学的支撑和权威专家的深度解读。总而言之,这本书像是一个大而全但不够精的工具箱,里面的工具不少,但关键时刻,真正能解决棘手问题的“专业工具”却找不着。它更适合作为一本快速翻阅的孕期知识速查手册,而非一本能伴随和指导你走过整个特殊时期的深度伙伴。
评分这本书在产后康复部分的描述,简直就是蜻蜓点水。它似乎假设只要胎盘娩出,产妇的身体就能奇迹般地自行恢复到孕前状态。然而,盆底肌修复、腹直肌分离的自我评估与居家训练方法,这些现代女性非常关注的话题,在书中只用了一两页纸匆匆带过,而且提供的训练动作描述模糊不清,根本无法保证动作的准确性。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循序渐进的产后形体和机能恢复计划,最好能细化到每周的训练重点和注意事项。此外,关于产后性生活的恢复和夫妻亲密关系的重建,这本书几乎避而不谈,这对于维系家庭和谐至关重要的一环,被完全忽略了,实在让人费解。一本号称“全程保健”的书,竟然在如此关键的恢复期给出了如此敷衍的指导。
评分这本书,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毕竟书名听起来是那种一站式解决所有孕产期疑难杂症的“圣经”。然而,当我真正深入阅读后,发现它在某些关键领域的深度和广度上,远没有我预期的那么令人信服。比如在处理高危妊娠的并发症部分,它更多地是罗列了医学术语和诊断标准,对于普通准妈妈来说,那些晦涩的专业名词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过时的教科书。我特别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和心理调适的指导,毕竟怀孕和生产不仅仅是生理过程,更是伴随着巨大的情绪波动和家庭关系的调整。这本书在这方面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对于如何与伴侣有效沟通孕期焦虑,或者如何应对产后抑郁的早期识别和非药物干预,内容都略显单薄,更像是一个框架性的介绍,而非深入的指导手册。我期待的“全程保健”能涵盖到从备孕到产后恢复的每一个微小细节,而不仅仅是体检项目和常规的营养建议。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和语言风格,说实话,让我感觉像是回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科普读物。虽然知识本身可能没有过时,但是呈现方式实在不够吸引人。插图大多是那种线条生硬、色彩单调的医学示意图,对于初次接触孕产知识的读者来说,缺乏直观性和亲和力。更让我感到困扰的是,它对现代辅助生殖技术和新生儿护理的最新进展着墨甚少。我周围很多朋友都是通过试管婴儿等方式怀孕的,他们非常关心移植后的注意事项、黄体酮的使用时机等细节,这本书里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深入探讨。此外,对于新生儿的常见疾病,比如黄疸的处理、溢奶的预防,它给出的建议非常保守和笼统,没有体现出最新的儿科指南。我本以为能看到一些关于科学育儿理念的介绍,比如“亲密育儿法”或者“正面管教”在婴幼儿阶段的应用,但这些内容几乎找不到,整体感觉更侧重于“完成任务”式的医疗流程记录,而非“科学育儿”的思维培养。
评分作为一个对母乳喂养有坚定信念的准妈妈,我对哺乳支持章节的内容感到非常失望。这本书将母乳喂养描述得过于理想化了,似乎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它轻描淡写地带过了乳腺炎的早期症状和处理方法,对于如何有效追奶、如何应对乳头混淆等实操层面的难题,提供的解决方案非常有限。我更需要的是图文并茂的指导,比如正确的衔乳姿势的分解图,不同阶段的通乳手法演示。书里虽然提到了“按需喂养”,但并没有详细解释如何在现代生活节奏中具体执行,也没有讨论职场妈妈重返工作岗位后如何科学储存和使用母乳的细则。这种对实际操作层面的回避,使得这本书在面对真实的喂养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让人感觉作者对现代妈妈们的实际困境了解得不够透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