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帖 酒的全事典 林江主编 时尚生活 内容丰富的酒类百科

食帖 酒的全事典 林江主编 时尚生活 内容丰富的酒类百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江 著
图书标签:
  • 品鉴
  • 文化
  • 美食
  • 生活
  • 百科
  • 林江
  • 时尚
  • 饮品
  • 全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至诚经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79839
商品编码:251150652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2
字数:2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上帝造水,人类造酒。《酒的全事典》是超人气内容品牌「食帖WithEating」的第21本书,也是一本百科类的酒品指南书。书中对酿造酒、蒸馏酒和调制酒三大类详细介绍,从原料、酿造方法、种类、特点、调配到品鉴进行知识梳理。 

5大洲,23国,一张地图读世界,全球经典酒品巡礼。精酿啤酒 | 白酒 | 黄酒 | 清酒 | 梅酒 | 烧酒 | 马格利酒 | 拉克酒 | 伏特加 | 苏格兰 | 威士忌 | 品乐塔吉葡萄酒 | 白兰地 | 香槟酒 | 葡萄酒 | 雪莉酒 | 桑格利亚酒 | 波特酒 | 苦艾酒 | 金酒 | 修道院啤酒 | 龙舌兰酒 | 啤酒 | 冰酒 | 朗姆酒 | 甘蔗酒 | 西拉子葡萄酒 | 长相思葡萄酒 | 白诗南葡萄酒 | 乌佐酒鸡尾酒 

多位专业人士深度解答酒之奥秘。特访世界美食美酒博览会主席爱德华·君度、中国高级侍酒师李美玉、日本丸冰大师铃木隆行等多位专业人士,教你选酒、调酒、品鉴酒。 

打开喝酒的想象力!21种酒类食谱,在家也能轻松制酒。樱花莫吉托、金汤力、爱尔兰咖啡果冻酒;白酒酱虾仁意面、樱桃酒黑森林蛋糕、红酒梨……从鸡尾酒到餐点,跟着书一起享受食物中的佳酿美味吧。 

「食帖WithEating」是一个关于“食物与生活方式”的垂直内容平台品牌。他们并非等于社交媒体账号,更非期刊,他们探讨的主题,也不局限在狭义的“食物”领域。他们擅长以“食物”为切入点,与人文、旅行、家居、设计、艺术和阅读等多种生活方式相连接,展现不同的生活样本,及其背后蕴含情感温度的生活美学。自2014年底创立至今,他们传达的信念从未改变:You are what you eat,你就是你所吃的食物。这句话有很深的哲学意味。 

在一个变革的时代里,他们努力与志趣相投的人相连接,一起发现并构建心中的理想生活。「食帖WithEating」的读者,通常具有多元的价值观,善于捕察生活中的细腻情感,对内容之美有敏锐的感受力。

内容简介

上帝造水,人类造酒。《酒的全事典》是超人气内容品牌「食帖WithEating」的第21本书,也是一本百科类的酒品指南书。书中将酿造酒、蒸馏酒和调制酒三大类进行详细介绍,中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全球十多国国家酒文化探寻,近100种酒原料到特点超详解。 

更有与酒相关的食谱大放送,另特附酒与健康实用性海报。 

食帖WithEating,国内超人气内容品牌,探索有关食物的生活方式。 
现已出版21本特集书+3本“食帖Lab”图书,全国同期热售。 

  《食帖01:Brunch吧!没那么赶时间》 
  《食帖02:只为喝杯好咖啡》 
  《食帖03:食鲜*高》 
  《食帖04:肉!肉!肉!》 
  《食帖05:全宇宙都在吃甜品》 
  《食帖06:理想身材,吃即王道!》 
  《食帖07:大丈夫生于厨房》 
  《食帖08:自给自足指南书》 
  《食帖09:了不起的面包》 
  《食帖10:早餐,真的太重要了》 
  《食帖11:美食漫画万岁!》 
  《食帖12:厨房,治愈人生的避难所》 
  《食帖13:腐的品格!初心者的发酵料理书》 
  《食帖14:小聚会教科书》 
  《食帖15:便当灵感集》 
  《食帖16:大满足!就爱锅料理》 
  《食帖17:蔬菜多好吃啊!》 
  《食帖18:真的,烤箱什么都能做》 
  《食帖19:下午茶时间到》 
  《食帖20:面的奥义》 
  《食帖21:酒的全事典》 
  食帖Lab000:《孤独的泡面》 
  食帖Lab001:《食帖的节气食桌》 
  食帖Lab002:《哇!沙拉的教科书》

作者简介

[受访人] 

布莱顿 · 卡尼(Breandán Kearney) 
英国酿造与蒸馏学会认证啤酒侍酒师,比利时“虹吸酿酒厂”联合创始人。所经营的博客“比利时之味” (Belgian Smaak)获得 2016年《美味》(Saveur)杂志*佳酒水博客奖。 

李美玉(Mei Lee) 
中国首位女性高级侍酒师,曾获中国侍酒师大赛、法国侍酒师大赛冠军。 

阿尔伯特 · 科斯塔(Albert Costa) 
法雅酒庄(Vall Llach)继承者兼酿酒师,被评为2017年西班牙*佳酿酒师。 

爱德华 · 君度(?douard Cointreau) 
现居中国,出身于君度酒业家族,现任世界美食美酒博览会主席、世界美食美酒图书大赛评委会主席。 

艾琳娜 · 勒帕斯基(Elana Lepkowski) 
通过读书和经营私家酒吧(home bar)自学成才的调酒师。2011年创建博客Stir & Strain,获选2014年与2015年《美味》(Saveur)杂志*佳鸡尾酒博客。 

让(Ran Van Ongevalle) 
2017百加得传世鸡尾酒大赛全球总冠军,与家人一起经营 The Pharmacy(药房)酒吧。 

铃木隆行(Takayuki Suzuki) 
将日本的丸冰制作技术推广到海外,被称为“Mr. IceMan”(冰先生),并创立了铃木隆行调酒师学校。 

尾路直治(Oji Naoji) 
上海 Oji cocktail & whisky 酒吧主理人兼调酒师。曾获得 2005 年 PBO 专业调酒师机构鸡尾酒节日本冠军, 2009 年 HBA 日本酒店调酒师协会鸡尾酒大赛亚军,入围2010帝亚吉欧世界级鸡尾酒大赛日本决赛十强。 

弗雷泽 · 艾伦(Fraser Allen) 
CEO,出版人,2012年创办酒文化杂志Hot Rum Cow;2015年接手承办“世界威士忌日”。 



[特约撰稿人] 

支彧涵 
WhiskyEnjoy(享威)创始人,爱丁堡威士忌学院中国首席讲师。威士忌收藏家。 

醉猫 
SSI 国际清酒利酒师,公众号“喵星吃喝”主笔。 

张春 
作家。已出版作品集《一生里的某一刻》、《在另一个宇宙的1003天》。 

蘑菇小面 
编辑,美食摄影师。 

yimi 
美食内容主编。 

野孩子 
毕业于高分子材料学专业的美食爱好者,“甜牙齿” 品牌创始人。 

徐块块 
18 岁就开始打造理想田园生活的无锡少女。

内页插图

目录

Opening 跳入这片酒海 

Chapter 1 酿造之道 
Guide 精酿的味道 
Interview 群访 中国精酿啤酒的新浪潮 
Interview 布莱顿·卡尼 包容多元而历久弥新,比利时啤酒100年 
Guide 上帝造水,人类酿酒 
Guide 以貌取酒的艺术 
Interview 李美玉 永不停止的葡萄酒探索之路 
Interview 阿尔伯特·科斯塔 活着一天,就享受这一天的生命 
Interview 爱德华·君度 无酒不成席 


Chapter 2 鸡尾酒的艺术 
Guide 杯中风景 
Guide 蒸馏酒的品格 
Guide 威士忌:谷物与橡木桶的天作之合 
Interview 艾琳娜·勒帕斯基 从饱读书到玩花样,调酒师艾琳娜的混搭哲学 
Interview 让 探索之后,创造新的味道 
Interview 铃木隆行 日式鸡尾酒里的季节 
Interview 尾路直治 既然这世界上存在调酒师,就一定有它的意义 


Chapter 3 酒的文化论 
Guide 谷物、果实、香料、水分,一场与时间有关的酿造游戏 
Guide 全世界喝酒的风景都不同 
Interview 弗雷泽·艾伦 Hot Rum Cow 特立独行的酒杂志 
Guide 饮酒与健康 
Recipe 自己泡酒,感受时间的味道 
Recipe 沪上午后,以酒下酒 
Recipe 酒不但好喝,还更好吃 
Recipe 酒如甜品,专属成人的甜蜜 
Column 喝酒的人 

食谱索引 

插页 世界的酒 
海报 酒与健康 
别册 中国酒·日本酒品鉴指南

精彩书摘

我建议每个人在50岁以后每天都喝一点点红酒,不要过量,也不用太在意品种,这样坚持下来健康状况会有改善。——爱德华·君度 

餐酒搭配重要的是香气上的平衡和结构重量上的平衡,酒应该与食物相匹配、相呼应,突出它们共有的风格。——李美玉 

我认为调酒师需要的是耐心、魅力以及对工作的热情。——让 

我制作的丸冰所表现的,就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被河水不断冲刷而变成球体的河滩上的石头,那是“自然的时间”的表现。——铃木隆行 

啤酒是一种有生命的饮品。——布莱顿·卡尼
《餐桌上的化学:从分子到风味的美食科学探索》 图书简介 作者: 艾米莉·卡特 出版社: 环球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页数: 580页 这是一场颠覆你对烹饪认知的味觉之旅。 你是否曾疑惑,为什么烤肉的焦糖外皮如此诱人?为什么咖啡豆经过烘焙后会散发出复杂的香气?又或者,发酵的酸面包是如何获得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的?《餐桌上的化学:从分子到风味的美食科学探索》并非一本食谱书,而是一部深入厨房后台,揭示食物转化背后所有科学原理的权威指南。 本书作者艾米莉·卡特,一位拥有化学博士学位和米其林星级厨房经验的跨界专家,带领读者穿梭于厨房与实验室之间。她摒弃了传统烹饪书中模糊的“适量”、“少许”等描述,转而采用精确的化学语言,结合生动的实例,系统地阐述了食物在加热、混合、陈化过程中发生的分子级变化。 第一部分:烹饪的基础——热力学与反应动力学 本书的开篇,将读者带入理解烹饪物理学的核心。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火候”,而是热量如何在食材内部传递、扩散和转化。 章节重点提要: 热传导、对流与辐射的精细控制: 详细分析了不同烹饪设备(如烤箱、煎锅、真空低温烹调机)如何通过不同的传热机制影响食物的质地。例如,慢炖肉类时,胶原蛋白转化为明胶所需的特定温度区间和时间动力学模型。 水活度的秘密: 深入剖析水在食物结构中的作用。理解“水活度”($a_w$)如何决定食物的保质期、口感(如面包的脆度或蛋糕的松软度)以及美拉德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 蛋白质的变性与凝固: 剖析了蛋清打发时形成泡沫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化学;解释了肉类烹饪过程中肌纤维收缩的力学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温度曲线来最大程度地保持肉类的多汁性。 第二部分:风味的分子构建——有机化学在厨房的应用 风味是化学反应的最终产物。本部分专注于那些赋予食物独特个性的复杂有机化学过程。 章节重点提要: 美拉德反应与焦糖化: 这两项核心反应被分解为详细的反应路径图。我们不仅解释了氨基酸、还原糖在不同pH值和温度下的缩合反应,还列出了数千种风味化合物(如吡嗪、呋喃类)的生成机制。附录中包含一个“风味化合物速查表”,方便读者对照特定食物的风味指纹。 脂肪的化学: 深入探讨脂肪酸的结构、饱和度及其对烟点、口感和风味稳定性的影响。详细解释了油脂氧化(酸败)的自由基反应链,以及如何通过添加天然抗氧化剂(如迷迭香提取物)来延缓这一过程。 酸碱度(pH值)的角色: pH值如何影响酶的活性、色素的稳定性以及发酵过程的成功与否。从制作完美的水波蛋(需要精确的酸度环境)到腌制食物,pH值的精确控制是决定最终风味走向的关键。 第三部分:发酵的艺术——微生物代谢与生物化学 发酵不仅是保存食物的方法,更是一种精密的生物转化过程。本书以严谨的微生物学视角审视了传统发酵食品。 章节重点提要: 面包酵母的代谢路径: 详细描绘了酵母菌将糖转化为二氧化碳和乙醇的过程,以及它们如何产生复杂的酯类和醛类,赋予酸面包独特的“酸味轮廓”。 乳酸菌与奶酪的成熟: 揭示了不同菌种(如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在牛奶中如何分解乳糖、水解酪蛋白,从而产生从清爽的酸奶到浓郁的帕尔马干酪等截然不同的质地和风味。 益生元与益生菌的互动: 探讨了现代营养学前沿,食物中益生元如何被肠道微生物利用,以及这种共生关系如何影响我们对食物风味的感知。 第四部分:质构的科学——食品工程学在日常烹饪中的体现 质构(口感)是影响用餐体验的重要因素。本书运用流变学和材料科学的知识来解释我们对“脆”、“韧”、“嫩”的感知。 章节重点提要: 淀粉糊化与回生: 解释了为什么剩饭会变硬(淀粉回生),以及如何通过添加脂肪或改变冷却速度来抑制这一过程。 乳化与胶体的稳定: 从制作稳定的蛋黄酱到制作晶莹剔透的果冻,本书详细阐述了卵磷脂、角叉菜胶等乳化剂和稳定剂在分子层面稳定油水混合物的结构,以及如何通过剪切力影响其粘度。 烹饪中的分子料理技术: 尽管不侧重于前卫菜肴,但本书简要介绍了如球化、泡沫化等技术的化学基础,帮助读者理解这些技术背后的流体力学和表面化学原理。 结语:成为一个有科学依据的厨师 《餐桌上的化学》旨在培养一种全新的烹饪思维模式:从“应该怎么做”转变为“为什么这么做”。通过对食物科学的深刻理解,读者将不再受限于食谱的条条框框,而是能够根据食材的特性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性、可预测的调整,真正掌握烹饪的艺术与科学。本书配有大量详细的化学结构图、反应机理图示和实验数据表格,是专业人士、美食爱好者以及所有对食物背后的“真理”感到好奇的人士的必备参考书。 --- 附注:本书内容专注于食品化学、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在烹饪中的应用,不包含任何关于酒类、饮品分类、品鉴历史、产区文化、酿造工艺的详细介绍或百科全数据的罗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全球视野和历史纵深感。它没有将重点仅仅放在西方主流酒类上,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全球范围内那些被低估或鲜为人知的饮品文化。从北欧的杜松子酒(Gin)的复兴,到南美安第斯山脉的皮斯科(Pisco),再到亚洲传统蒸馏酒的复杂工艺,这种百科全书式的包罗万象,展现了编撰团队巨大的研究投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进行了一场跨越五大洲的味觉旅行,每介绍一个新区域的酒,都会伴随着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化小故事,解释了这种饮品如何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下诞生并发展壮大。这种将地理、历史、社会学融入酿造科学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知识的立体感。它让我认识到,每一杯酒的背后,都浓缩了一段民族的记忆和一块土地的脾气,这才是真正的“全事典”所应有的格局。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工具书向来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很多“百科全书”都是面面俱到却缺乏深度,但《食帖 酒的全事典》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的编撰逻辑非常清晰,不像有些百科会把毫不相关的知识点硬塞在一起。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它关于烈酒蒸馏过程的章节里,那种图文并茂的解释,精确到每一个温度控制和时间节点对最终风味的影响,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它甚至探讨了不同材质蒸馏器对外层风味的影响,这种细节的挖掘,显示出主编林江团队对“专业”二字的极致追求。我记得我以前对某些复杂鸡尾酒的基酒选择总是一头雾水,但翻阅这本书后,那种“为什么用A而不是B”的内在逻辑豁然开朗。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层次地解释了“为什么是这样”,这种探究到底的精神,对于真正想提升品鉴水平的人来说,价值无可估量。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百科,不如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你进入一个充满精妙工艺和历史沉淀的微观世界。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书籍收藏者,我对书籍的“可读性”和“耐翻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很多百科类的书籍,要么印刷质量不过关,时间一长就容易泛黄、脱胶,要么就是内容过于僵硬,查阅一次后就束之高阁。但《食帖 酒的全事典》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纸张的选择厚实且具有良好的触感,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图表和分子结构示意图也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那种“一读完就结束”的书。我发现自己会时不时地拿起它,随机翻到某一页,比如关于日本烧酎的介绍,或者某种特定年份波尔多的历史背景,然后便会沉浸其中半小时。这种“随时可读、每次都有新发现”的特性,是衡量一本好工具书的重要标准。它不仅仅是一个知识库,更像是一个可以随时与之对话的“酒学伙伴”,时刻准备着为你解答新的疑惑,拓宽你的知识边界。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生活方式”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也远超了一本单纯的酒类知识手册。它将酒与食物、文化、社交场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一点非常符合“食帖”一贯的调性。例如,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传统饮酒礼仪的介绍,简直就是一本社交指南。我特别喜欢它里面关于“餐酒搭配”的章节,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红肉配红酒”,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且富有创意的搭配建议,甚至提到了不同烹饪手法下酒的选择侧重点。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喝酒,而是带着一种“主动选择”的自信去享受饮品。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亲和力,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娓娓道来。即便是对于那些对传统酒类不感兴趣的读者,书中对新兴精酿啤酒、天然葡萄酒的介绍,也展现了其紧跟时代脉搏的能力。这不只是一本介绍“酒”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优雅地享受生活”的指南。

评分

这本《食帖 酒的全事典》简直是为我这种对酒类知识一知半解,却又渴望深入了解其奥秘的“小白”量身定做的宝典!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它那精美的装帧和厚实的质感所吸引,一看就知道是下了血本的作品。随便翻开一页,那清晰的排版和大量的插图、图表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像那些干巴巴的教科书,充满了枯燥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易于理解的方式来讲解复杂的酿造工艺和酒的历史渊源。比如,它对不同产区威士忌风味的细致描摹,简直让人身临其境,仿佛能闻到泥煤和橡木桶混合的独特香气。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葡萄酒时,那种对风土人情的尊重,不仅仅是罗列葡萄品种和年份,更是深入探讨了气候、土壤如何塑造出每一种酒液的灵魂。读完关于起泡酒的部分,我立刻迫不及待地去尝试了几款不同产地的香槟和卡瓦,那种对照阅读后的“恍然大悟”感,是其他任何资料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能满足从入门爱好者到资深品鉴家的大部分需求,它无疑将成为我未来餐桌旁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