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三十六计诠解
定价:60.00元
作者:孙允武
出版社:开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3133807
字数:
页码:48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三十六计诠解》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庚相沿用,有心人便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n今天,《三十六计》丰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军事斗争的范畴,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外交管理、科技、体育乃至人生哲学等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指导生活的重要智慧源泉。
n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计 瞒天过海①
n【原文】
n备周则意怠②,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③。太阳,太阴④。
n——《孙子计篇》
n【译文】
n自以为军事防备极其周密时,其斗志就容易松懈,麻痹轻敌;平时看惯了的,就不容易引起怀疑。阴晦的计谋与公开的形式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它往往深藏在张扬暴露的行为之中。这就是易理中阴阳交互为用的原则。
n①瞒天过海:原意为瞒着皇帝,平稳地渡过大海。此处指人为地造成对方的错觉,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n②备周则意怠:备,防备。周,周密、周到。意,意志、思想。怠,懈怠、松懈。全句意为:防备十分周密,容易使自己有恃无恐,意志松懈。
n③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阴,这里指的是秘密谋略。阳,这里指公开的行动。对,对立、相反的方面。全句意为:秘密的谋略就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之中,而不与公开行动相对立。
n④太阳,太阴:阴阳在古代哲学思想中代表矛盾对立的双方,早见于《易经》一书。相传伏羲从阴阳组成八种图形,即八卦。周文王又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阴阳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风雨阴晴等天时气象、山泽湖川等地理形态,到攻防进退的战术行动,都可以分为阴阳相对的关系。一般来说,柔、暗、后、奇、虚等为阴,刚、明、先、正、实等为阳。此计中所讲的阴,指机密、隐蔽,阳指公开、暴露。阴中寓着阳,阳中隐着阴,阴阳又可互相转化。阴阳转化的条件就是阳的转变为阴,阴的必然成阳。
n【评析】
n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的计。所谓“瞒”,即隐瞒。“天”,即天子,也就是皇帝。“瞒天过海”原意是说瞒着皇帝,让他平稳地过海,后来指把秘计隐藏在暴露的事物之中,巧妙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来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n本计出自一个传说。相传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30万亲征高丽国。这一日,太宗来到海边,但见白浪滔天,汪洋一片,漫无涯际,便禁不住对怎样才能渡过大海发起愁来了。前部总管张士贵见状,赶忙与众将商议对策,众将们却面面相觑,一筹莫展,
n只有部将薛仁贵于情急之中,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皇上担心大海阻隔,难于征伐高丽,我今有一计,定叫大军平安渡过大海,取得东征的胜利。”张士贵听了这话,十分高兴,连忙要薛仁贵把他的计策说了出来……
n几天后,张士贵领着薛仁贵一道拜见唐太宗,奏道:“今有一位老人,精通干海之术,能将海水变干,可帮助我军东征成功。”太宗听说有此神奇老人,龙颜大悦,立即命张、薛二人带路,前去会见老人。于是君臣三人,在薛仁贵下,穿过一条用帷幕遮蔽的通道,来到一个处所。只见这里绣幔锦彩,茵褥铺地,百官迎候。太宗召见了老人,夸奖了他的法术,并且大张筵席,召集群臣与老人一道饮宴作乐……过了许久,忽闻风声四起,涛声如雷,杯盏倾倒,周围一片摇晃。太宗询问缘由,近臣便揭开帷幕让太宗看,只见大海茫茫,水天一色。太宗问道:“这是什么地方?为何如此波涛汹涌?”这时,张士贵、薛仁贵才从实奏道:“这是为臣用的‘瞒天过海’之计,得一风势,30万大军已经渡过大海,到达东岸了。”这就是传说中薛仁贵用的“瞒天过海”之计。
n秘密的计谋往往隐藏在暴露的事物里,而非常公开的事物往往蕴藏着机密。半夜偷东西和在僻静的小巷里,是愚蠢的行动,不是谋士所应做的事情。这便是瞒天过海之计对后人的启示。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只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天”变成聋子和瞎子,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也就不难了。
n瞒天过海的情形很多,大而言之,可分为以下几种:
n一、阳奉阴违。表面上顺从,暗地里不从。这样就使对方失去警觉,为“过海”创造有利条件。
n二、制象。抓住对方弱点,制象迷雾,以假乱真,从中取利。
n三、转移视听。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使对方不知道自己的真正意图。
n四、隐迹潜踪。《孙子兵法》说:“形人而我无形。”即用欺的手段使对方暴露企图,而自己却不露形迹。自己无形而对方有形,当然会无往而不胜。
n瞒天过海之计实际运用十分广泛。在军事斗争中,不少兵家利用敌方思维定式造成的司空见惯,依靠伪装掩护来完成特别任务。在政治外交舞台上,有人把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隐藏在冠冕堂皇的政治主张之中,或把实质性的外交行动隐藏在闪烁其词的外交套话里面。在商战中,一些精明的商家,利用大众媒介和明星效应,在激烈的市场斗争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n人生智谋例说
n孙膑遇难巧自救
n孙膑与庞涓,同是鬼谷子门下弟子。庞涓先下山,并做了魏国的军师。孙膑是鬼谷子好的学生,学到了满腹经纶,总想施展一番。庞涓自知才学不如孙膑,又怕孙膑一旦施展才能,会超过自己,对于自己的前程极为不利。于是便写信利用孙膑欲施展才能、成就功名的心理,把他下山来,为的是使之落入自己的魔掌,永无出头之日。
n孙膑下山来到魏国。魏惠王本想拜孙膑为副军师,同庞涓一起辅佐于他,可是却被庞涓以种种理由加以阻挠,使魏惠王只给孙膑拜了个客卿,暂寓于军师府。
n在此之后,庞涓不断在魏惠王面前说孙膑的坏话,使魏惠王半信半疑。有一次齐国使者慕名而来,欲聘请孙膑去齐国施展才能,被忠心耿耿于魏国的孙膑所拒绝。可是这一点却被庞涓利用,他再一次向魏王进谗言说:“孙膑虽然表面上人是来到了魏国,但是心中却仍然系念他的齐国。比如这次来的齐国使者,就是来同他私通的。”
n魏王一听,不分青红皂白地大怒:“把孙膑给我抓起来!重重治罪!”孙膑就这样莫明其妙地被处以去掉膝盖骨的重刑。
n这时的庞涓仍然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并让他在狱中撰写兵书。直到兵书完成,庞涓才暴露出狰狞面目。孙膑此刻才恍然大悟:自己的一切遭遇,原来都是庞涓所为。
n面对这种几乎处于绝望的逆境,怎么办呢?是这样忍辱偷生、默默地死去?还是不甘逆境、不达施展平生抱负、树立功名的目的就绝不罢休呢?在这种险恶的处境下要完成自己的夙愿,是办不到的,看来唯有逃出魔掌一条路可走。那么,怎样逃呢?于是孙膑充分施展过人的智慧,决定装疯以“瞒天过海”,拯救自己。可是,庞涓刚开始并不相信,而且对孙膑施以种种非人的折磨,把他拖入猪圈。孙膑越发表现得癫狂起来,又是哭,又是笑,在猪粪猪尿里打滚,吃猪食,啃臭泥。这样残酷而几乎致命的表演,才使庞涓确认:孙膑真正疯了。再说,他已成残废,不能再成就什么大事了。日子一久,庞涓对此习以为常,逐渐放松了对孙膑的防备。
n孙膑疯了的消息,传遍了大小各路诸侯,同时也被齐王知道了。齐王命淳于髡亲自去魏国,并暗中利用当地柴车,顺利地把孙膑接到齐国来。齐王看到孙膑气宇不凡,正是朝廷需要的有胆有识、博古通今、尤善兵法的谋士,便把他收在大将军田忌部下做了军师。孙膑后来屡建功勋,并终置庞涓于死地。
n序言
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在与一位饱读诗书、历经沧桑的老者对谈。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慷慨激昂,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古战场;时而又细腻入微,将抽象的兵法计策拆解得明明白白,如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他并非照本宣科地罗列三十六计,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人物传记,甚至是一些民间传说,将每条计策都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美人计”的解读,作者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为男女之间的诱惑,而是深入剖析了其中利用人性弱点、瓦解对方意志的心理战术,并引申出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如何通过洞察对手需求、制造舆论导向等方式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这种跨时代的解读,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也让我对“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便是初次接触《三十六计》的读者,也能轻松跟随他的思路,领略其中精妙之处。
评分整本书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通透”。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强,他能够用非常简练而精准的语言,将复杂的战略思想表达得清晰易懂。我一直觉得《三十六计》是一部非常精炼的著作,但往往因为年代久远,或者缺乏引导,很多人难以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而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穿越迷雾,看到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作者在对每一计的阐述中,都力求做到“形神兼备”,既有对计策表象的解读,更有对其内在逻辑的挖掘。而且,他对于“计”的理解,也并非局限于军事层面,而是将其上升到了战略、智慧的高度。他反复强调,“计”的最高境界在于“无形”,在于“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宏大的视野,让我对“三十六计”这部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上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变得更加敏锐和深刻。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在解读《三十六计》时,非常注重“悟”的过程。他提出的很多观点,并非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去体会。他经常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认知去寻找答案。这不像很多教科书式地讲解,而是更像一场思想的交流。例如,在讲解“反客为主”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解释如何颠覆局势,而是提出,很多时候,“客”的身份本身就蕴含着强大的潜在力量,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运用这种力量。这种启发式的讲解,让我不仅仅是“知道”了三十六计,更是开始“理解”了其中的精髓,并尝试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实践。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随想”或“点悟”栏目,它们往往能在我阅读陷入思考时,提供一个巧妙的转折,或者一个令人豁然开朗的角度。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学习兵法,其实也是在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评分这本书的讲解方式,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明的老师的课堂。作者对每一计的阐释都非常深入,他会先简要介绍计策的字面意思,然后详细讲述其在历史上的具体应用案例,无论是名垂青史的战役,还是鲜为人知的权谋斗争,他都能信手拈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历史回顾,他会进一步分析该计策背后的逻辑,揭示其核心的思维模式,并尝试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各个领域,比如管理学、心理学、谈判技巧,甚至是我们日常的人际交往。举个例子,当讲到“釜底抽薪”时,作者不仅讲述了伍子胥焚烧楚国宫庙的壮举,还分析了现代企业如何通过改变市场规则、切断竞争对手的供应链来达到战略优势。这种“古为今用”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看到了《三十六计》超越时代的智慧价值。而且,书中配图也很是恰当,或为历史画卷,或为示意图,都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让文字不再枯燥。
评分这本书的光盘封面设计就颇具匠心,整体色调沉稳大气,与《三十六计》这部兵家经典的气质十分契合。封面上的图案并非简单堆砌,而是经过精心构思,既有古韵又不失现代审美,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与厚重。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富有质感,印刷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序言部分更是点睛之笔,作者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娓娓道来《三十六计》的价值与魅力,为整本书奠定了基调。他并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从历史的长河中撷取有趣的片段,将兵家的智慧融入到现实生活的思考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的,兵法并非仅仅是战场上的较量,更是人生智慧的体现,这种视角非常新颖,也让我对后续章节充满了期待。总而言之,从装帧到序言,这本书都透露着一种严谨而又不失艺术性的态度,这让我坚信,接下来的内容也一定不会让我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