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83|【按需印刷】从培训到学习: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的中国实践

193283|【按需印刷】从培训到学习: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的中国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人才培养
  • 企业大学
  • 组织学习
  • 培训
  • 中国实践
  • 按需印刷
  • 管理
  • 人力资源
  • 企业发展
  • 学习型组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宇徽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295723
商品编码:28400638199
丛书名: 从培训到学习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的中国实践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0-03-01

具体描述

本店所售图书均为正版书籍


书名: 【按需印刷】从培训到学习: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的中国实践[按需印刷]|193283
图书定价: 35元
图书作者: 王成;王玥;陈澄波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1/1 0:00:00
ISBN号: 9787111295723
开本: 16
页数: 177
版次: 1-1
作者简介
王成,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总裁、董事合伙人。该公司是人才培养和组织学习领域的领先者。王成先生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咨询经验,他带领团队为中国移动、神华股份、中信银行、东风汽车等上百家企业提供过咨询服务,并主持过诸多战略共识营、行动学习项目。他曾获评2008年度“中国十大创业新锐”。王成先生不仅在组织学习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他还是一位战略专家,他领衔开发了知名的战略研讨会课程“增长引擎”。他曾于2002年出版专著《全面客户体验》及译著《诚信领导》、《对话》等。咨询培训之余,王成先生热衷于社区建设,曾参与筹办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并为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提供志愿服务,凯洛格被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誉为“公益爱心企业”。 王玥,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副总裁。他曾带领团队主导完成了包括中国海油、中国移动集团、安利(中国)公司、首都机场集团、李宁公司等数十家企业组织学习与人才培养项目,并担任国内外多家企业大学的专家顾问。王玥先生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培训讲师,他领衔开发了“创新密码”、“从战略地图到学习地图”等经典课程,并为广东移动、招商银行、国航股份、建业地产等高经理人培训。王玥毕业于清华大学,他广泛撰文,并在ASTD、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等国内外论坛担任特邀嘉宾发言人。 陈澄波,KeyLogic(凯洛格咨询)公司副总裁、广州分公司总经理。陈澄波是著名的组织学习和人才培养专家,他曾为广东移动、北京移动、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提供深度的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同时,他也是一位资深的电信行业专家,在电信行业有丰富且深厚的咨询及授课实践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从中国企业的“米百俵精神”说起,用管理的新理念和知名企业的实战,阐述了七大部分,内容包括:突破“培训事务”的角色局限;提升企业的学习氛围;从课程体系到学习地图;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运用学习技术打造学习引擎;突破课堂培训,创新学习方式;用学习解决经营管理问题。此书揭秘成功企业卓有成效管理学习的原因,为迷茫中的企业培训铺就一条平坦之路。
本书完全脱离了企业一般意义上的培训学习,全面阐述了从培训到学习的真谛,是企业组织学习的镜子,更是读者了解人才培养和企业培训的窗口。
目录

赞誉
作者简介
前言
第1章突破“培训事务”的角色局限1
CEO期望什么样的公司培训2
企业大学角色转型的全球典范和中国实践6
专业力:转型的引擎13
业务力:满足CEO期望17
领导力:与高层并肩作战20
关于企业大学的六大命题25
附录1A企业大学:培训战略化的必然趋势32
第2章提升企业的学习氛围37
创建学习动力圈38
企业学习:从非系统化到体系化44
构建“密联战略”的学习发展46
第3章从课程体系到学习地图49
什么是学习地图49
为什么需要学习地图52
如何绘制学习地图56
佳实践:西门子经理人的学习地图59
第4章培养和发展内部讲师62
教学是领导者有效的领导方式63
内部讲师修炼的三重境界66
内部讲师培养的三重门72
佳实践:广东移动的“金讲台”75
第5章运用学习技术打造学习引擎81
学习技术大盘点82
打造学习引擎85
E-learning成熟库模型88
让E-learning真正应用起来90
学习管理系统应用的佳实践94
如何设计和开发在线课程97
附录5A学习管理系统实施方法论103
附录5B佳实践:美国军方如何应用
E-learning105
第6章突破课堂培训创新学习方式109
将学习混搭起来109
如何组合优化学习方式116
将学习嵌入到工作中121
发扬非正式学习的威力124
解析跨界学习130
佳实践:华润化工行动学习让盲人还原大象134
第7章用学习解决经营管理问题143
修建从“文”到“化”的学习桥梁143
根植创新之芯:宝洁和东莞移动的学习实践150
用学习推动知识管理156
用学习把握变革的脉搏161
佳实践:行动学习在华润166
致谢174
参考文献176

知识赋能,智慧生长:中国企业学习与人才发展的变革之路 在日新月异的商业浪潮中,企业如同巨轮,其前行的动力不仅在于市场洞察和战略布局,更在于其核心资产——人才的持续成长与创新能力。而支撑这一切的基石,正是高效、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本书并非简单记录培训的演变,而是深入剖析中国企业如何在实践中,从传统的“培训”思维模式,跃升至以“学习”为核心,构建具备长效机制和战略意义的企业大学,从而实现人才的深度发展和组织的持续竞争力。 我们常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企业亦然。过去,许多企业将培训视为一种成本中心,一种短期技能输入的工具,其效果往往难以衡量,也难以与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形成有效联动。然而,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技术迭代日新月异,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在这种环境下,仅仅依赖外部输入式培训,已不足以应对企业面临的复杂挑战。企业需要的是一种更具内生动力、更系统化、更个性化、更与组织战略高度耦合的人才发展模式。 本书正是围绕这一核心议题展开,它并非停留在理论的抽象探讨,而是聚焦于中国企业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真实足迹、宝贵经验和面临的挑战。我们相信,中国本土的企业大学建设,在借鉴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也孕育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和创新实践。这些实践,既有来自大型国有企业的战略转型,也有民营企业的灵活应变,更有新兴科技企业的颠覆式创新,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企业人才发展史上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从“培训”到“学习”:思维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培训”往往意味着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一种“填鸭式”的技能灌输。它通常聚焦于特定的岗位技能、操作流程,或是为了解决某个短期内出现的问题。其目标往往是“知道”或“会做”,但未必能转化为深层次的理解、灵活的运用,更难以触及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根本改变。 而“学习”则是一种更为主动、更具探索性的过程。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化、技能的迁移,以及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学习不仅仅是课堂上的听讲,更包括在工作中的反思、在项目中的历练、在团队中的协作、在失败中的总结,以及在日常沟通中的启发。它关注的是“理解”、“应用”、“创新”和“发展”,其最终目标是塑造能够适应未来、驱动变革的优秀人才。 本书的核心观点之一,便是阐述中国企业如何逐步完成这一思维模式的转变。我们深入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例如: 观念上的惯性: 传统管理者和员工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培训,对主动学习和自我驱动的模式感到陌生或抵触。 资源投入的考量: 构建学习型组织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如何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投入,是许多企业面临的难题。 衡量标准的缺失: 如何有效地衡量学习的效果,并将其与绩效、晋升等关键指标挂钩,是实现学习价值可见化的重要环节。 系统性构建的挑战: 将零散的学习活动整合为系统性的发展体系,需要跨部门协作、技术支持和文化塑造等多个层面的努力。 企业大学:从“部门”到“战略引擎”的华丽转身 传统的企业培训部门,更多扮演的是一个“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负责组织课程、安排讲师、管理报名等事务性工作。而现代的企业大学,则应被视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驱动组织创新和人才发展的战略引擎。 本书将系统地探讨中国企业大学建设的几个关键维度: 战略定位与顶层设计: 优秀的企业大学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与企业整体战略紧密相连。它需要清晰的愿景、使命和目标,明确其在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战略落地、培育未来领导者等方面的角色。 学习体系的构建: 这包括但不限于: 知识体系的梳理与沉淀: 如何将企业内外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有效梳理、分类和传播。 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结合线上线下、理论实践、个体团队等多种学习方式,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例如,混合式学习、行动学习、案例教学、导师制、同伴学习、游戏化学习等。 学习内容的设计: 课程内容如何紧密围绕企业战略、业务需求、人才发展梯度,并能够持续更新迭代。 学习技术平台的搭建: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用户友好、功能强大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知识库、在线学习社区等,提升学习的便捷性和效率。 人才发展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从新员工的入职引导,到骨干员工的专业深化,再到高潜人才的领导力培养,以及资深员工的传承与创新,企业大学需要为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人才提供定制化的发展路径。 学习文化的营造: 优秀的企业大学不仅仅提供课程,更重要的是塑造一种鼓励学习、分享、反思、创新的企业文化。这需要领导层的以身作则,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如何科学地评估学习的效果,不仅是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技能的迁移应用、行为的改变,以及对业务绩效的贡献。通过持续的评估和反馈,不断优化学习体系和内容。 中国实践的深度洞察与经验分享 本书并非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企业在构建企业大学过程中的独特性和创新性。我们关注: 不同行业背景下的实践差异: 科技、金融、制造、服务等不同行业,其人才需求、学习特点和发展模式都有显著差异。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不同行业的探索与突破。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不同路径: 国有企业在战略性人才培养、体系化建设方面可能更具优势,而民营企业则可能在灵活性、创新性和速度上更胜一筹。 新兴科技企业对学习模式的颠覆: 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其快速迭代的业务模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催生了许多创新的学习方式。 本土化需求的考量: 如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管理理念和员工特点,设计出更符合本土实际的企业大学模式。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例如,如何在高增长、快节奏的企业中有效推行学习,如何解决人才流动带来的知识断层,如何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等。 本书的价值与读者群体 本书旨在为以下读者提供有价值的洞察和实践指导: 企业高层管理者: 帮助他们理解学习型组织和企业大学对企业战略实现的重要作用,并为顶层设计提供思路。 人力资源及培训部门负责人: 提供构建和优化企业大学的系统性方法论、工具和案例,助力他们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战略性。 企业大学的建设者和运营者: 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方法和教训,帮助他们少走弯路,高效推进企业大学的建设。 对人才发展和组织变革感兴趣的研究者和学者: 提供宝贵的中国本土实践案例和理论参考。 渴望持续学习和成长的企业员工: 帮助他们理解企业为何重视学习,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企业提供的学习资源实现自我发展。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企业人才发展的变革前沿,从“培训”的思维模式迈向“学习”的战略高度,共同探索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优秀企业大学,为企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人才动力,最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和深入的中国本土化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建设的实践指南。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是深入到企业实际运作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法。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设计和实施“按需学习”的内容,这对于我们这种快速发展的科技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我们的业务和技术都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培训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需求。书中提到的“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也让我眼前一亮,它强调了学习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需要整个组织共同参与和支持的系统工程。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将学习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如何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来满足不同员工的学习需求,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学习和创新的组织文化。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人才发展战略、课程体系设计、学习平台建设、导师体系构建、学习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路线图。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企业内部的人才发展。我原本以为“按需印刷”只是一种制作方式,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个概念其实贯穿了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即学习和培训的“按需”属性。它强调了根据个体和组织的实际需求来设计和提供学习内容,这与我过去习惯的自上而下的、标准化的培训模式截然不同。书中对“从培训到学习”的转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思维模式到组织架构,再到具体的学习资源建设,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企业大学”在中国落地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机遇的分析,它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困难,而是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正在探索或已经建立企业大学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本宝贵的参考手册。这本书的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宏观的战略定位到微观的课程设计,都做到了细致入微,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的人才培养体系。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非常注重实践性,这对于我这样一名在企业人力资源领域工作多年的从业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的书,而不是那些空泛的理论。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需求,它通过大量的中国本土案例,展示了企业大学和人才培养的各种实践模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论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例如如何通过领导力开发来推动学习文化的形成,如何通过绩效管理来激励员工的学习行为,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支持员工的学习需求。这本书的结构也非常清晰,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逐步理解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建设的各个环节。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打造一个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企业大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在企业中构建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有了更具体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表达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那种刻板的学术论文的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带点故事性的语言来讲述复杂的理论。我注意到作者在很多地方引用了具体的企业案例,这些案例都非常生动形象,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些企业的现场,感受着他们在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我从中看到了很多我曾经遇到过的问题,也看到了很多我尚未想到过的解决方案。比如,书中关于如何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如何构建有效的学习社群,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来支持学习的章节,都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企业大学”如何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紧密结合,如何通过学习来驱动业务增长的论述,让我对企业大学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指导书,更像是一本经验分享集,它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实践的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加上简约而有力的字体,仿佛诉说着它所承载的深刻内容。我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真正将“培训”这个概念进行升华,让它不再是简单的技能灌输,而是真正转化为一种学习的文化,一种驱动个人和组织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脑海中充斥着各种零散的想法和实践中的困惑。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够系统化梳理这个问题的框架,能够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本土案例,而不是那些空洞的理论。看到“人才培养”和“企业大学”这两个关键词,我感觉找到了方向,尤其是“中国实践”这几个字,让我对它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找到解决我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瓶颈的钥匙,比如如何设计更具吸引力的课程体系,如何评估培训效果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绩效,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支持员工终身学习的环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能提供落地的方法和可操作的建议,让我在面对人才培养这个看似宏大却又极其琐碎的挑战时,能够有更清晰的思路和更坚实的支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