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长笛艺术发展的沿革与反思

当代长笛艺术发展的沿革与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代美川子 编
图书标签:
  • 长笛艺术
  • 当代音乐
  • 音乐史
  • 音乐文化
  • 音乐研究
  • 音乐教育
  • 艺术发展
  • 音乐表演
  • 西方音乐
  • 音乐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
ISBN:9787517062448
商品编码:29767326595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当代长笛艺术发展的沿革与反思
  • 作者:代美川子
  • 定价:28
  •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
  • ISBN号:978751706244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2-01
  • 印刷时间:2017-12-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48
  • 字数:132千字

内容提要

由代美川子著的《当代长笛艺术发展的沿革与反 思》结合作者多年演奏和教学经验,针对长笛教学、 演奏、理论研究 等方面的不足与问题进行分析与阐 述,从而一定程度上为长笛教学与演奏 提供有益的 帮助与促进,进而改进一些不利于长笛发展的现象, 同时也希 望以此让学习者在训练与演奏中向高、精 、尖的方向发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长笛发展的历史
第一节 长笛的起源
第二节 长笛形制与艺术的发展
第三节 法国长笛学派对长笛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德奥长笛学派的发展
第二章 长笛教学的一些现状
第三章 长笛演奏中对于音色的把控
第一节 口型、呼吸、音头演奏是长笛音色优美与变化的前提
第二节 长笛演奏力度的变化是长笛音色变化的控制手段
第三节 吐音、连音、颤音、花舌对长笛音色产生的影响
第四节 自然的心理状态与音乐感觉是长笛音色优美的重要因素
第五节 音的共鸣和乐感是优美音色产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六节 不同时代、地域对音色的表现的影响
第七节 内心听觉对音色的掌控
第四章 演奏技术是体现长笛优雅魅力的手段
第一节 演奏技术一一体现长笛优雅魅力的手段
第二节 建立统一规范学习体系
第三节 长笛演奏技巧呈现演奏技术的重要性
第五章 呼吸一一长笛流畅自如演奏的保障
第一节 吹奏管乐对女子呼吸系统的影响
第二节 吹奏管乐对女子形体的影响
第三节 女子管乐吹奏者应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 气息在不同曲目风格中的体现
第六章 长笛的认知与理解:演奏的实践与作品的积累
第七章 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
第一节 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回顾
第二节 中国长笛音乐作品创作分类研究
第三节 现代中国长笛音乐作品的创作方向
第八章 长笛文化与理论的掌握一一长笛演奏变化的基础
第一节 西洋乐发展流派与理论
第九章 长笛的文化与理论
第一节 关于长笛的认知
第二节 音乐、长笛与古希腊神话的渊源
第三节 长笛演奏技巧理论的发展
第四节 长笛演奏中的放松理论
第十章 室内乐及乐队中长笛音色魅力的体现
第一节 室内乐的定义
第二节 长笛在室内乐中的演奏形式
第三节 室内乐演奏中长笛的音色变化
第四节 乐队长笛中的音色
第十一章 长笛乐团的发展与训练
第一节 长笛乐团的起源与现状
第二节 中国长笛乐团发展意义与前景
第十二章 中西长笛对比视角下的发展与融合
第一节 长笛艺术中西方古典音乐创作理论和技术与东方音乐旋律的融合
第二节 长笛艺术中东西方音乐审美理念的融合
第三节 长笛艺术中东西方笛子演奏技术的融合
第十三章 长笛艺术的民族化
第一节 长笛艺术教育中民族元素植入的重要性


《管弦乐的演进:从巴洛克到二十一世纪的交响诗篇》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管弦乐队在西方音乐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脉络,着重探讨乐器配置、演奏技法、曲式结构以及管弦乐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承载的文化与美学内涵。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乐器群体的研究,而是将视野投向整个交响乐团的宏大图景,描摹其自十七世纪早期萌芽至当代实验性探索的完整历程。 第一部分:早期探索与巴洛克奠基(约 1600 – 1750) 本部分详述管弦乐队的雏形及其在巴洛克时期(尤其是歌剧兴起背景下)的初步定型。我们将考察最早的“乐团”构成,分析早期弦乐组(如维奥尔琴族群向小提琴族的过渡)、木管乐器(如双簧管和巴松管的前身)以及铜管乐器(如天然小号和圆号)的地位与功能。重点分析康塔塔、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和早期的交响曲在确立乐队音响基础上的作用。特别是巴赫与亨德尔的作品,如何通过精妙的对位法和固定的声部组织,为后世的管弦乐配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我们也将讨论“数字低音”在早期乐队中作为和声支柱的核心角色,以及羽管键或管风琴在这一阶段不可替代的地位。 第二部分:古典主义的清晰与平衡(约 1750 – 1820) 随着海顿、莫扎特等大师的崛起,管弦乐队完成了向稳定、规范的四部结构(弦乐、木管、铜管、定音鼓)的转变。本章将详细阐述古典主义时期对清晰度、比例感和结构逻辑的追求如何影响了乐队编制的扩展。小提琴组的分化、单簧管的正式加入,以及定音鼓与铜管组在强化结构重音方面的成熟运用,构成了这一时期的核心议题。我们探讨了奏鸣曲式在交响曲中对乐队各声部功能划分的决定性影响,以及海顿在“惊奇交响曲”等作品中对乐队色彩和戏剧张力的初次大胆尝试。 第三部分:浪漫主义的辉煌与扩张(约 1820 – 1900) 浪漫主义浪潮席卷欧洲,标志着管弦乐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乐队”时代。本部分着重分析贝多芬对交响乐体裁的拓展如何为后来的浪漫主义者铺平了道路,尤其是在铜管和木管声部引入更多炫技与抒情元素方面。我们将细致考察柏辽兹的配器革新,他如何将管弦乐队视为一个单一、巨大的“音色画笔”,并系统性地介绍了新的乐器(如中音号、低音大号)的引入。瓦格纳对管弦乐队的“交响化”处理,以及他为特定歌剧场景“发明”乐器(如瓦格纳低音管),体现了音乐与戏剧叙事深度融合的趋势。晚期浪漫主义如布鲁克纳和马勒的巨型交响曲,则将乐队规模推向了极限,探讨了他们如何利用庞大的编制来表达哲学思辨和个人情感的史诗。 第四部分:印象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色彩探索(约 1890 – 1930) 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作曲家开始从对宏大叙事的执着中抽离,转向对瞬间印象、自然光影和异域情调的捕捉。本章聚焦于德彪西和拉威尔如何利用管弦乐队的音色进行细致入微的“点彩”式描绘。重点分析木管乐器在这些作品中获得的新地位,以及对弦乐揉弦和拨弦技法的创新应用,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朦胧与流动感。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俄罗斯、捷克等地的民族乐派,如柴可夫斯基、德沃夏克等,如何将本民族的民间旋律和节奏融入到传统管弦乐形式中,极大地丰富了乐团的表情能力。 第五部分:现代主义的解构与重构(约 1910 – 1960)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带来的社会剧变,深刻影响了管弦乐的形态。本部分讨论了斯特拉文斯基对古典形式的“新古典主义”回归与颠覆,以及勋伯格十二音体系对传统和声与配器平衡的挑战。我们探究了不同流派如何处理乐队资源:从新维度主义对传统声部的解构,到新乐派对非传统音高的探索。对打击乐器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各种新奇的敲击乐器被纳入编制,用以增强节奏的冲击力和音色的碎片化。 第六部分:后序列主义、实验与电子时代的交响(约 1960 至今) 在当代,管弦乐队的定义被极大地拓宽。本章关注了极简主义(如赖希、菲利普·格拉斯)对重复、渐变和过程美学的强调如何改变了乐队的演奏方式和听觉体验。我们深入探讨了“声部音乐”(Spectral Music)的出现,作曲家们开始从物理声学的角度分析音色,并利用复杂的泛音结构来构建配器。同时,本书也涵盖了将电子合成器、录音技术、视频和非传统乐器(如舞台噪音、环境音)融入传统管弦乐团的尝试,揭示了当代交响乐团在努力适应数字化、多媒体化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与无限可能。 总结 《管弦乐的演进》力求提供一个全面而立体的历史叙事,展现管弦乐队作为一种有机体,如何随着时代思潮、技术进步和作曲家个人天才的驱动,不断蜕变、扩张,并最终成为人类音乐表达中最强大、最灵活的媒介之一。本书适合音乐学院学生、专业演奏者以及所有对西方古典音乐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如此的犀利而富有穿透力,它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或故作高深,但其用词的精准和观点的独到,却处处彰显着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立的思考。尤其是在讨论那些充满争议性的艺术革新节点时,作者的论述显得既冷静客观,又充满了人文关怀,他总能用寥寥数语点明问题的核心症结,直击要害,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既有学术的厚重感又不失散文的灵动性的文字处理,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我常常在一些关键的论断处,会感觉自己的思维被猛地拉伸和拓展,迫使我去质疑和重新审视那些原本深信不疑的既定观念,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在构建其论述框架时所展现出的逻辑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或堆砌典故,而是建立了一套复杂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模型,用以剖析不同历史阶段中,技术进步、社会需求与美学思潮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彼此塑造的。作者似乎对“变化”这一核心议题有着近乎执着的探究,他不仅记录了哪些事物发生了改变,更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改变会以这样的方式发生”。这种追本溯源、层层剥茧的分析方法,为我理解诸多复杂现象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考工具,让我从一个更具批判性和系统性的视角去审视艺术的演进规律,远超出了我原先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艺术生态学而非单纯历史回顾的专著。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复古而又不失现代感的哑光纸张,触感温润,边缘处理得非常细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本书的人,也会被它散发出的那种沉稳的书卷气所吸引。光是捧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倾注的心力。我尤其欣赏它在内页排版上的用心,字体选择上既保证了清晰易读性,又巧妙地融入了一种古典美学,使得阅读体验极为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插图和图表的绘制,可谓是匠心独运,那些线条的勾勒、色彩的运用,都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阐释力度,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理论部分变得生动起来,这种视觉上的享受,无疑是为整本书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总而言之,从包装到排版,这本书在物理呈现上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让人忍不住想一再翻阅和把玩,这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成功。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技艺精湛的向导,走入了一片充满未知与奇迹的音乐殿堂。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老练,他并没有采用那种刻板的编年史叙述方式,而是将宏大的历史脉络与那些鲜活的、充满激情的音乐家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每一次转折,每一次风格的演变,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的注脚,这使得读者能够跳脱出单纯的技法讨论,而上升到对艺术本体和时代精神的深层理解。我发现自己常常在读完一个小节后,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闭上眼睛去回味那种文字所营造出的音乐画面感,仿佛能听见那跨越时空的旋律在耳边流淌。这种将历史的深度与文学的温度完美结合的笔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精神满足度,读起来酣畅淋漓,绝非一般学术著作可比。

评分

令人欣喜的是,这本书在处理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影响这一前沿议题时,展现出了非凡的视野和平衡感。它没有将任何一种流派或地域视为绝对的中心,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细致描绘了不同地域的音乐传统是如何相互碰撞、融合与分化的。这种去中心化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格局,让我认识到艺术的发展并非单线或由少数精英主导,而是由全球范围内的无数声音共同塑造的复杂网络。书中对那些地方性创新如何最终融入主流的案例分析,处理得尤其细腻入微,体现了作者对多元文化现象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让整部作品充满了开放性和前瞻性,读完后感觉对世界音乐的认知维度被极大地丰富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