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1-7级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

大提琴(1-7级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大提琴
  • 音乐教材
  • 艺术考级
  • 中国音乐学院
  • 1-7级
  • 教材
  • 乐器
  • 音乐教学
  • 考级教材
  • 弦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青年
ISBN:9787500664819
商品编码:29769815167
开本:16
出版时间:2006-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大提琴(1-7级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
  • 作者:编者: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
  • 定价:59
  • 出版社:中国青年
  • ISBN号:9787500664819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6-09-01
  • 印刷时间:2018-02-01
  • 版次:1
  • 印次:5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70
  • 字数:230千字

内容提要

《中国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 ——大提琴》由上、下两册组成,按照由浅入深、循 序渐进的原则,共分为十个级别。内容方面,在尊重 原作品的基础上,对其中一些作品的指法、弓法进行 了适当的调整。由于钢琴伴奏谱所占篇幅较大,在这 本教材中省略。
     本书为上册《大提琴(1-7级)》,由中国音乐学 院考级委员会主编。希望这本教材的出版能促进大提 琴演奏艺术走进千家万户,对大提琴在我国的普及与 演奏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
    

目录

一级
一、音阶练习
1.G大调
音阶(一个八度,一弓两音)
琶音(一个八度,一弓一音)
2.D大调
音阶(一个八度,一弓两音)
琶音(一个八度,一弓一音)
二、练习曲
1.练习曲
2.练习曲
3.练习曲
4.练习曲
三、乐曲
1.沂蒙山小调
2.念故乡(选自《新世界交响曲》Ⅱ)
3.船歌
4.小快板
二级
一、音阶练习
1.C大调
音阶(两个八度,一弓两音,一弓四音)
琶音(两个八度,一弓三音)
2.D大调
音阶(两个八度,一弓两音,一弓四音)
琶音(两个八度,一弓三音)
二、练习曲
1.练习曲
2.练习曲
3.练习曲
4.练习曲
三、乐曲
1.优美的小快板
2.甜蜜的家庭
3.故乡的亲人
4.行板
5.木兰辞
三级
一、音阶练习
1.F大调
音阶(两个八度,一弓两音,一弓四音)
琶音(两个八度,一弓三音)
2.G大调
音阶(两个八度,一弓两音,一弓四音)
琶音(两个八度,一弓三音)
二、练习曲
1.练习曲
2.练习曲
3.加沃特舞曲
4.练习曲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大提琴(1-7级中国音乐学院校外艺术水平考级全国通用教材》的内容。 --- 图书简介:《丝绸之路上的千年回响:东西方文明的乐器交融史》 第一部分:引言与背景——古道上的音乐密码 本书深入探讨了自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载体,东西方文明在乐器领域发生的复杂而深远的互动与演变过程。我们不再将音乐史视为孤立的文化现象,而是将其置于全球贸易、宗教传播、民族迁徙的宏大历史背景中进行审视。 核心议题: 本书旨在揭示,在漫长的时间跨度内,乐器如何成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者,以及技术、材料和审美观念在不同文明间的流动机制。我们聚焦于那些被成功“驯化”和本土化了的异域乐器,探究它们在中国、中亚、波斯、乃至欧洲腹地引发的音乐革命。 第二部分:早期乐器:从玉石到金属的碰撞 本卷以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记录为基础,勾勒出丝绸之路早期阶段(汉代至唐代初期)乐器传播的初始形态。 1. 筚篥与苏尔奈的谱系追踪: 详细分析了起源于中亚或近东的簧管乐器——筚篥(Bilik/Bifurcation reed instruments)在不同文化中的变体。我们通过对敦煌壁画、新疆墓葬出土实物以及波斯细密画的对比研究,重建了筚篥从军乐、仪仗乐到民间娱乐用器的功能转型,并追溯其在不同地区音色和指法上的细微差别。 2. 弹拨乐器的远行: 重点研究了琵琶(Pip’a)的起源与演变。我们将传统的“曲项琵琶”的传入路径分为两条:北道(经草原进入河西走廊)与南道(经海路抵达岭南),并对比分析了粟特语和古梵语文献中关于相似弹拨乐器的记载。书中收录了大量的唐宋诗词和乐谱残片,用以佐证乐器在传入后,如何被融入本土的五声体系,并最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演奏技巧(如轮指、扫弦)。 3. 弦乐的神秘回声: 探讨了弓弦乐器在早期丝路上的地位。我们关注了如“奚琴”一类形制与现代二胡相近的乐器,分析其与中亚的“马头琴”(Morin Khuur)谱系是否存在共同祖先,抑或是独立发展的平行案例。书中详细描述了早期弓弦乐器的材料学——从兽皮蒙面到丝线制作琴弓的工艺进步。 第三部分:盛唐气象与中亚的音乐熔炉 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是丝绸之路乐器交流的黄金时代。长安城汇集了来自胡旋舞、健舞的伴奏乐器群。 1. 燕乐的交响: 详细解读了“燕乐”中吸收的外来乐器组合,如方响(Hitalon)、箜篌(Qin-gong)、筚篥等,并研究了唐代宫廷乐工中“胡人”乐师的社会地位与音乐贡献。我们利用出土的唐三彩乐器模型,进行三维复原分析,以推测其原有的音高和音色特征。 2. 律制与调性的张力: 本部分深入到音乐理论层面,分析了外来乐器(通常基于七声音阶或更复杂的调式)如何挑战和重塑了中国传统的“十二律”体系。这种张力不仅体现在演奏技巧上,更体现在后世乐律学理论的修正与融合上。 第四部分:宗教传播与乐器的异化 佛教的东传,极大地促进了大型宗教乐器在东亚的传播,这部分将视角转向了乐器在宗教仪式中的功能重塑。 1. 鼓与钹的仪式化: 探讨了印度和西域的鼓(如密宗法器中的鼓)与钹(Cymbal)传入中国后的演变。这些乐器如何从最初的印度犍陀罗风格,逐步被道教和民间祭祀活动所接纳,并最终融入戏曲鼓板体系。 2. 钟磬系统的本土改造: 分析了西域传入的某些金属打击乐器(如可能是某些形式的编钟或磬的变体)对中国传统礼乐中钟、磬体系的影响。本书认为,一些早期的“新乐器”在与本土礼制产生冲突后,并未完全消失,而是以“变体”的形式,继续服务于特定的宗教或宫廷场合。 第五部分:宋元以降的再融合与西传影响 随着陆路交通的波动,音乐的交流重心开始向海洋转移,同时也出现了乐器“反向输出”的现象。 1. 乐器的逆向流动: 研究了在宋元时期,通过海路(香料之路的延伸),中国的某些乐器(如早期的笛子或箫的某些形制)可能如何影响到东南亚乃至更远地区的乐器发展。 2. 乐器制造技术的西进: 重点关注了纸张、漆器以及金属冶炼技术在乐器制造中扮演的角色。书中记录了中亚工匠如何利用中国先进的冶金技术来改进他们对铜钹或某些小型弹拨乐器琴弦的制作工艺,从而提升了乐器的耐久度和音色表现力。 结论:乐器作为文明交流的活化石 本书的结论强调,乐器不仅仅是声音的载体,更是人类迁徙、贸易和文化认同构建的“活化石”。丝绸之路上的乐器交流史,是一部关于适应、模仿、超越和最终融合的宏大史诗。通过对这些实物和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相互影响的深刻轨迹。全书配有大量高清的文物图片、乐器复原图谱以及乐谱片段,为音乐史学和考古学爱好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做得非常到位,绝非仅仅是一本机械的“考级指南”。在每一组练习曲或乐章的介绍部分,都穿插了简短而精炼的背景知识,例如作曲家的生平、该作品的时代风格,甚至是所选段落在大提琴文献中的地位。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这些学习者的视野。我过去只是单纯地“拉”出这些音符,现在开始会去思考“为什么”这个音要这样处理,背后的情感逻辑是什么。这种由技术训练向音乐理解的升华,是任何严肃的音乐学习者都渴望的进阶路径。它让我意识到,大提琴不仅仅是拉出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这个“有生命的乐器”去讲述故事,去表达人类复杂的情感。这种深度的引导,使得每一次的练习都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对话和享受。

评分

我儿子今年刚开始接触大提琴,我一直在为寻找一套合适的启蒙教材而发愁,很多初级教材要么趣味性太强而忽略了基本功的扎实度,要么就是过于学院派,让孩子觉得枯燥乏味。这套教材的低级别部分,完美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用非常亲切和富于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孩子去认识乐器,去倾听声音,而不是一开始就强迫他们完成复杂的音阶练习。我观察到,在第一级的乐曲选择上,那些旋律都非常优美流畅,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他每次练习完都带着满足感,而不是挫败感。更重要的是,教材里对“如何持弓”和“如何坐姿”的图解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我带着他对着图示反复调整,效果立竿见影,避免了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在初期可能犯下的错误指导。看到孩子每一次的进步都能在书中找到对应的里程碑,作为家长,心里踏实极了。

评分

这本琴谱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硬壳封面那种温润的触感,搭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完全不像那些廉价的教材,一看就是精心打磨过的出版物。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特别考究,那种略带米白的色调,不仅保护视力,而且即便是长时间练习,翻页也不会有那种刺眼的白色反光,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老是盯着谱子琢磨的乐手来说,简直是福音。排版布局更是没得挑,音符和指法标记之间的空间留白恰到好处,既清晰又不拥挤,即便是初学的小朋友,对照着看也不会感到混乱。我特别注意到,一些高难度的把位和换把提示,都用非常醒目但又不突兀的方式标注出来了,不像有些教材,把重要的提示藏在角落里,很容易被忽略。而且,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结实,即便是经常需要平铺在琴架上,或者被我带着到处跑,书脊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能看出出版社在制作过程中,对每一个细节都倾注了匠心,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乐器配件。它的专业度和美感,已经超越了一般考级用书的范畴,更像是一本能陪伴演奏者走过漫长学习历程的经典著作。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学琴多年的业余爱好者,我对于教材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能用”的层面,更看重的是它是否能提供更深层次的音乐理解和技术指导。这本书在选曲的梯度设置上,展现出了非常成熟的教学理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难度递增的练习曲,而是巧妙地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音乐片段融入其中,这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而不是枯燥的机械重复。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技术难点处理上的详尽说明,那些图示化的手指动作分解,比起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得多,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精细控制的弓法变化,作者似乎能洞察到学生在练习中容易卡壳的地方,并提前给出了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阅读这些解析,常常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之前困扰我的那些“别扭”的演奏法,都有更科学、更省力的处理方式。这种由内而外的技术梳理,远比死记硬背指位要有效得多,它真正培养的是一种“会思考”的演奏者。

评分

从实操角度来看,这套教材的配套资源体系建设得非常完善,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沉浸感。我指的是那些可能伴随印刷版发行的音频资料。我特意去下载了官方提供的示范录音,与书本中的曲目一一对应。这些录音的音质达到了专业录音室的标准,无论是乐器的音色还原度,还是演奏的细腻程度,都无可挑剔。听着大师级的示范,我能非常清晰地捕捉到不同级别中对音准、音色变化以及乐句处理的微妙要求。对于自学者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听觉参考资料简直是无价之宝,它为我设定了清晰、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而且,在一些需要精确节奏把握的练习中,配套的伴奏音轨也极大地帮助我进行了视奏训练,让我的节奏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再需要时刻依赖节拍器那样冰冷的机械声音。这套教材真正实现了“看、听、练”三位一体的综合学习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