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片: 1、三门峡畅想曲 2、寒春风曲 第二片: 1、新婚别 2、豫乡行 第三片: 1、兰花花叙事曲 2、流波曲 第四片: 1、一枝花 2、秋韵
宋飞,中国当代二胡演奏家、国家演员。自幼随父学习二胡,1981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附中,1987年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师从安如砺和刘明源教授。1989年参加第-届“山城杯”民族器乐电视大奖赛,获二等奖;同年六月参加首届“ART”杯中国乐器比赛,获青年专业组一等奖;1991年获中国音乐学院大奖。她先后出访了瑞典、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韩国、日本及香港、台湾等地,特别是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维也纳的金色大厅等音乐厅的精彩演奏,博得了西方音乐界的极高赞誉。自1995年以来,她还多次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二胡独奏音乐会,获得一致好评。 她善于吸收古典、民间、西洋音乐的特点,对各家各派的精粹和作品勤于钻研,并有着自己的见解和领悟。其演奏注重于作品的情、意、趣,听起来自然流畅、挥洒自如。 1999年宋飞由中央民族乐团调入中国音乐学院任二胡专业教师。
这部《音乐教室》的系列教材,虽然我手头这本是关于二胡九级的,但光看包装和配套的VCD数量,就能感受到它在音乐教育上的用心程度。我记得之前在学基础乐理时,用过另一本关于钢琴入门的教材,那本的排版和图示就非常清晰,尤其对初学者来说,那些手型和指法的分解图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猜想,宋飞老师这套针对二胡考级的辅导系列,肯定也是延续了这种严谨的教学风格。我特别期待能看到针对曲目中那些高难度揉弦和滑音部分的慢速示范,毕竟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再详细,也比不上亲眼看到演奏家是如何处理弓法和情感表达的。我希望这套教材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拉”,更重要的是教你“为什么要这样拉”,即背后的音乐学原理和文化背景。例如,在学习某首江南丝竹风格的曲子时,如果能附带讲解一下当时当地的演奏习惯和音色追求,那学习的深度和趣味性都会大大提升。总而言之,我对这种结合了视觉和听觉辅助的学习材料抱有极高的期望,相信它能有效地搭建起理论知识到实际演奏之间的桥梁。
评分对于任何一门艺术的学习,教材的“适用性”和“前瞻性”至关重要。对于考级教材而言,它不仅要解决当前级别的要求,更要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希望这套九级辅导能体现出对未来十级甚至专业学习的预见性。例如,在处理某些高难度的换把位技巧时,是否能额外提供一些“超纲”但有助于能力提升的练习?或者在乐理知识的讲解上,是否能适当地引入一些和声学或者配器法的基本概念,让学习者意识到二胡不仅仅是独奏乐器,也能在合奏甚至乐队中发挥作用?如果教材只是浅尝辄止地满足考级的“过关”需求,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倾向于那种“授人以渔”,能让我在完成考级后,仍能将其作为珍贵参考资料长期使用的学习工具。
评分我一直在寻找那种能够系统梳理考级曲目背后“风格流派”的资料,市面上很多教材都是按照曲目顺序排列,缺乏宏观的指导。我希望这套《音乐教室》能在讲解具体曲目时,能穿插一些关于“流派特色”的对比分析。比如,同样是演奏一首带有戏曲韵味的曲子,北方派和南方派在处理滑音和颤音时会有哪些明显的区别?宋飞老师作为集大成者,想必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如果VCD里能有“A曲目(北方风格示范)”和“B曲目(南方风格示范)”这样的对比环节,那就太棒了。这对于我们这些身处非专业音乐环境的自学者来说,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不同地域音乐的精髓。否则,我们很容易将所有二胡曲目都拉成一种“大众化”的音色,失去了作品本身的地域性和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套书更多是冲着“宋飞”这个名字去的。我对她演奏的《二泉映月》印象太深了,那种浑厚而又带着丝丝哀怨的音色,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目前正在努力攻克八级曲目,但总觉得自己的气息控制和弓弦的摩擦力度拿捏不好,拉出来的声音总有点“干巴巴”的。我希望这套九级的辅导VCD里,能有专门针对“气息与力度控制”的深度剖析。例如,在演奏长线条的旋律时,宋老师是如何做到气息连贯,让声音不至于在中途断裂?她对“虚实”的把握是如何通过弓子的快慢和压力来实现的?如果能看到她亲自示范如何调整运弓的触弦点,比如靠近琴码和靠近指板时音色的细微变化,那对我现阶段的困境将是巨大的帮助。现在的音乐教育很多时候停留在“模仿”,而我更渴望的是理解“原理”,能够内化为自己的演奏技巧,而不是机械地复制。
评分我发现市面上很多声乐入门的书籍,往往过于强调“技巧的堆砌”,比如如何运用腹肌、如何打开喉咙等等,却忽略了“情感的注入”和“文本的理解”。我之前买过一本关于流行唱法的书,虽然技巧讲得很详细,但当我尝试去唱那些情感丰富的歌曲时,总觉得像在背诵课文,缺乏感染力。我希望这本虽然挂着“声乐入门”的旗号(即使我买的主要是二胡部分),但如果它能体现出一种“以情感驱动技术”的教学理念,那将是极大的加分项。比如,在讲解如何处理歌曲高潮部分时,作者不仅仅是说“用气要足”,而是引导读者去想象歌曲的故事背景,去体验歌词中的喜怒哀乐,从而自然而然地让气息支撑起来。这种由内而外的声音塑造,才是真正高水平的演唱和演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