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作者:马修·怀特
蒙特威尤戏剧学校、皇家音乐学院的常任客座导演及伦敦音乐戏剧学校顾问。出演过多部音乐剧,包括《悲惨世界》《蜘蛛女之吻》《贝隆夫人》。作为导演,他与行业专家、业余人士及学生群体都有过广泛的工作交流。执导的作品包括:《旋转木马》《俄克拉荷马》《日本天皇》《拜访森林》《魔鬼教头》《从此以后》《密关系》。
译者:费元洪 音乐剧制作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获音乐学硕士学位,现任职上海文化广场。撰写出版书籍:《音乐剧@上海》(合著)、《<猫>中英双语剧本》《国外音乐剧名曲声乐钢琴谱集》(合著)、《环球古典音乐导读》(四册)等。翻译多部音乐剧剧本及唱词,如《悲惨世界》《剧院魅影》《妈妈咪呀》《猫》《音乐之声》。发表累计逾百万文字的乐评与剧评,以及音乐剧产业研究方面的文章。参与策划、引进十余部不同语种的世界经典音乐剧来沪演出。
媒体评论 要让制作一部音乐剧的梦想变成真,必须契合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马修以专业的手笔,将一部音乐剧的制作过程进行了分类。他让每一位渴望制作音乐剧的人,不论是出于业余爱好,还是有志于未来投身其中,都能在看完书之后了解音乐剧的制作过程中复杂而宽泛的内容。 ------卡麦隆•麦金托什爵士 此书专注于制作的流程,条缕清晰,要点突出,可谓为教科书。任何人都能读懂。可能因为马修来自拥有深厚戏剧历史的英国,因此极其注重传统与规范,同时因为关注细节,有些条目甚至看似有些“教条”,但这恰恰是我们缺乏的。在中国制作音乐剧,不缺小聪明,也不缺中国特色,我们缺的是流程上的规范、细致、专业与职业精神。此书希望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缺。 -------费元洪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院派说教口吻,反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充满热情的资深艺术家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度对谈。行文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到一些比较晦涩的音乐理论知识,作者也能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或者结合具体的剧目案例来解释清楚,让人感觉亲切且没有压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书中穿插的那些个人感悟和幕后故事,这些“非标准”的内容,恰恰是教科书中最宝贵的部分,它们提供了理论知识背后的“人味儿”和艺术家的直觉判断。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冗长乏味,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感觉自己不仅学到了技术,更吸收到了一种对待艺术创作的积极心态和职业操守。
评分我花了几天时间认真研读了这本书关于“叙事结构与角色动机”的那几个章节,发现它提供了一种非常新颖且实用的分析框架。不同于市面上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故事复述的教材,这本书深入探讨了音乐剧如何通过音乐的起承转合来推动人物的情感变化和情节发展。作者对于“高光时刻”(Showstopper)的拆解尤其精彩,他不仅仅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该有高潮,更细致地剖析了铺垫、张力积累到爆发的每一个微小步骤,以及这段戏份中对位旋律和和声色彩的运用是如何服务于叙事需求的。这种深入到骨髓的解析,让我从一个纯粹的欣赏者,逐渐转变为一个能够审视作品内部精密机械运作的观察者。对我目前的创作尝试来说,这无疑是点亮了一盏明灯,指明了如何让我的原创作品在情感上更具穿透力。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惊叹,它不仅关注了百老汇和西区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还花了不少篇幅去探讨欧洲大陆以及非英语系国家音乐剧的发展脉络和它们独特的审美倾向。这种全球化的视野,拓宽了我对“音乐剧”这个艺术形式的边界认知。它引导我们思考,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中,音乐剧是如何吸收本土的歌剧、戏剧或民族音乐元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的。对于一个渴望在本土语境下进行创作的实践者而言,了解这些异质化的成功范例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打破思维定势、寻找本土创新路径的参照系。这本书无疑是一部立足于全球视野,却又对每一个区域细节保持敬意的深度研究,非常值得反复品读和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的时候,能感觉到纸张的质感很棒,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乐理符号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初学者来说太重要了,毕竟看书学习的时候,视觉体验直接影响学习的专注度。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用心,大量的图示和清晰的章节划分,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易于消化。尤其是它对一些经典音乐剧片段的视觉呈现,不仅仅是文字描述,还有很多巧妙的配图,仿佛能让我提前“看到”舞台上的场景,这极大地激发了我深入了解音乐剧创作过程的兴趣。总的来说,光是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就体现出出版方对音乐剧艺术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让人在翻阅的每一刻都感到愉悦和专业。
评分我对这本书在“舞台调度与声乐技术结合”方面的论述给予高度评价。在很多传统教材中,音乐和舞台表演往往是割裂开来讲解的,但这本书巧妙地将两者编织在一起,强调了声音的物理属性如何直接影响角色的舞台呈现。比如,书中详细讨论了在特定舞台空间内,使用美声唱法的高音区与使用更贴近自然发声的混声(Mix Voice)在表达内心挣扎时所产生的不同视觉和听觉效果。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视角,对于希望成为多面手或者在现代音乐剧领域发展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强迫我跳出单纯的“唱得好”或者“演得好”的二元对立思维,真正去思考如何让身体成为音乐的延伸,让声音成为角色的铠甲或枷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