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声乐教学曲库

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声乐教学曲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歌曲
  • 声乐教学
  • 中国音乐
  • 声乐曲库
  • 合唱
  • 独唱
  • 音乐教育
  • 古典音乐
  • 文化艺术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锦瑭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14653
商品编码:29964879785
出版时间:199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声乐教学曲库
  • 作者:编者:胡钟刚|总主编:储声虹//徐朗//余笃刚
  • 定价:57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1465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97-08-0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版次:1
  • 印次:6
  • 开本:
  • 页数:352

西北民族音乐学文丛:花儿(第一辑) 丛书总序 本次整理出版的《西北民族音乐学文丛》,是西北大学在长期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对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遗产进行的系统性梳理与呈现。本丛书旨在抢救、保护和传承被誉为“活态活的艺术史”的西北民族音乐,为学界提供坚实的文献支撑,并促进社会大众对地域性、原生态音乐的深入了解与欣赏。 分册介绍:花儿(第一辑) 第一辑:《花儿(第一辑)》—— 甘肃东乡族撒拉族花儿精选与田野报告 本册精选收录了甘肃省东乡族和撒拉族地区流传甚广、最具代表性的“花儿”曲目,是考察该地区民间音乐生态、文化心理与社会功能的重要文本。 一、 曲目选编与分类 本辑收录的花儿曲目,严格遵循田野采集的原貌,分为“曲调与歌词”和“变体与流传地域”两大板块。 (一) 曲调与歌词: 我们精选了120首不同风格、题材的“花儿”,力求覆盖其音乐风格的全貌。曲目收录标准侧重于其在当地仪式、社交场景中的核心地位,而非单纯追求数量。 1. “小放花”与“大放歌”的结构分析: 本部分详细呈现了“花儿”中特有的“起腔”(即引子或衬词)、“主题句”与“归腔”的结构逻辑。例如,收录了多首不同版本的《上去高山望尕海》,对比了它们在旋律进行、节奏处理上的细微差别。歌词的选录,侧重于反映劳动生活、爱情思慕、宗教哲思及社会伦理等主题,特别是那些语言凝练、意象丰满的篇章。 2. “山歌”与“宴歌”的区分: 区别于在田间劳作时所唱的、结构相对自由的“山歌式花儿”,本辑收录了大量用于婚丧嫁娶、节庆宴饮场合的“宴歌式花儿”。这些曲目在调式运用上更为复杂,转调频繁,对歌者的即兴创作能力要求极高。例如,收录的“祝酒词花儿”,其节奏律动与语言的契合度极高,是研究西北方言声调与民间旋律关系的上乘材料。 3. 濒危曲目与“盲歌”抢救性记录: 特别关注了在现代化进程中,部分偏远山村中仅存的几位老艺人(如临夏的马老先生,青海循化的阿太)所能演唱的、已基本脱离日常语境的“古老调子”。这些曲目往往带有更古朴、更接近中古音韵的特征,是探究“花儿”源流的关键线索。 (二) 变体与流传地域: “花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极强的地域性和变异性。本辑通过对同一主题曲目在不同地域的对比,展现了文化交流与适应的动态过程。 东乡族花儿的特征: 多以五声性调式为主,旋律线条较为开阔,常使用跳跃性较大的音程,反映了草原与山地交融的生存环境。歌词中涉及大量与马匹、宗教仪式相关的意象。 撒拉族花儿的特征: 音乐中带有明显的伊斯兰文化影响,部分曲调在音阶上显示出对阿拉伯调式(如弗里吉亚调式)的潜移默化。旋律结构相对紧凑,更注重歌词内容的直接表达。 二、 田野报告与文化阐释 本册的价值不仅在于曲谱的汇集,更在于其背后的田野考察记录,这是理解“花儿”艺术生命力的关键。 (一) 歌唱的社会语境: 报告详尽记录了“花儿”在不同社会场景中的功能定位: 1. 交际功能: 描述了青年男女通过“对花”进行的含蓄的求偶、试探、乃至竞争性交流。这种交流往往高度即兴,对歌者的人格魅力与才情要求极高。 2. 仪式功能: 记录了在“过门儿”(宗教仪式)和“聚会”中,花儿如何作为一种特定的语言符号,承载着族群认同和对神灵的祈愿。 3. 审美传承: 探讨了当地社区如何评价“好嗓子”与“好歌者”的标准。标准并非仅限于音准和音域,更在于情感的投入度(即“入情入理”)和即兴编词的能力(即“信口开河”的才气)。 (二) 音乐元素分析: 针对所采集的样本,本部分进行了初步的音乐人类学分析: 调式与音阶: 统计了最常用的大调、小调及自然五声音阶的分布比例,并特别标注了那些含有四分之三音的“非标准”音高,这些音高通常是衡量歌者是否具有“地道味儿”的重要标准。 节奏型: 分析了“花儿”中常见的3/4拍和4/4拍的交替使用规律,以及其与西北方言重音的对应关系。 人声的质感: 记录了采集时对歌者声音特性的描述,如“高亢嘹亮”、“胸腔共鸣强”、“咬字清晰有力”等,这些描述是理解西北美声体系的重要参照。 三、 结语与保护建议 《花儿(第一辑)》的整理出版,旨在为学者提供一个可信的、立体的研究样本库。西北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未来,在于如何平衡学术的“剖析”与艺术的“鲜活”。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珍贵资料的公开发表,唤起更多对西北原生态音乐的关注,推动更深层次的文化保护工作,确保“花儿”这一独特的艺术瑰宝,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传承下去。 丛书定位: 本系列是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声乐史研究以及区域文化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比较功利的心态来购买这套书的,因为我正在准备一个关于新中国声乐发展史的课题,需要大量一手资料来佐证我的论点。这套选集一下子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它的跨度设置得非常精准,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夕这个关键的十五年,正好是新艺术歌曲从探索、确立到成熟的黄金时期。让我惊喜的是,它收录的一些相对“冷门”或鲜为人知的作品,在其他地方很难找到清晰的乐谱。这些作品往往更能反映出当时声乐教育和演唱实践中那些细微的流派差异。例如,其中一些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但又被主流美学所吸收的作品,展现了那个时代“民族化”探索的复杂性。我注意到,编者在选曲时似乎刻意平衡了歌颂性作品与抒情性作品的比例,使得整套书读起来不会过于单调。对于声乐教师而言,这套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教材选择,既有适合初学者的基础练习曲目,也有展现高超演唱技巧的难度作品。我个人认为,仅仅是研究其中对气息控制和咬字规范的示范性处理,就值回票价了。

评分

这套选集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音乐演变脉络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刚翻开第一册,就被那种浓厚的时代气息扑面而来。它不仅仅是乐谱的简单汇编,更像是那个特殊年代社会思潮与艺术表达碰撞交织的缩影。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旋律走向的细腻处理,很多歌曲虽然在当时是主流的宣传作品,但作曲家们依然在有限的框架内挖掘出了极具个人色彩和民族特色的表达方式。比如某些作品中对传统戏曲板式韵味的借鉴,处理得是如此巧妙,既符合当时的政治语境,又不失艺术的深度。这种在特定限制下爆发出的创造力,是现代许多创作中难以寻觅的宝贵财富。另外,对于伴奏部分的编配,我也仔细对比了几个版本,发现即便是同一首作品,不同时期、不同演唱者的版本在配器上也有微妙的变化,这对于理解声乐教学体系如何随时代调整,提供了绝佳的实证材料。我特别期待能深入研究一下其中几首关于劳动与建设主题的作品,看看它们是如何在歌词叙事和旋律线条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谱面清晰,非常适合反复阅读和学习。

评分

这套分上下册的选集,在内容编排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我特别欣赏它对于同一主题不同处理方式的并置。比如,在歌颂人民英雄的主题下,几首风格迥异的作品被放在一起,使得读者可以清晰地比较不同作曲家在处理宏大叙事时所采用的音乐语言差异。有的偏向叙事性的民歌风格,有的则倾向于欧洲浪漫主义的抒情传统,这种并置极大地丰富了对“中国艺术歌曲”这一概念的理解。此外,书中的历史背景介绍部分虽然简洁,但点到了要害,帮助读者快速定位每首作品的创作时空。对于想深入了解1949到1965年间中国音乐界思潮变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为扎实且可靠的音乐语料库。它不仅仅是一堆乐谱的集合,更是一份经过精心筛选和整理的音乐文献,对于梳理一个时代的艺术脉络,具有不可替代的史料价值。我甚至打算将其中几首较少被演出的作品重新编排,尝试用现代录音技术来重新诠释它们的美感。

评分

从纯粹的音乐技术角度来审视这套选集,我发现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声乐学派建立过程中的重要蓝图。这个时期,西方美声唱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的结合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但这套书收录的作品清晰地勾勒出了这种融合的具体路径。对比过去偏重模仿的阶段,这里的作品更强调“内化”和“创新”。比如,一些高音区的处理,不再是纯粹意大利美声的“冲刺感”,而是带有明显的东方审美的圆润和克制。我还发现,编者对这些作品的标注非常细致,包括了演唱提示、技巧难点分析等,这表明这套书不仅面向专业研究者,也高度关注声乐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对于像我这样,希望从历史脉络中提炼出当代演唱风格的实践者来说,这里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宝贵的经验总结。这些歌曲的结构往往非常工整,但其内部的情感张力却非常饱满,这体现了那个时代对“规范”与“情感”平衡的极致追求。

评分

当我把这套书抱回家,一股怀旧的情绪油然而生,尽管我个人并未经历那个年代,但音乐的力量总是能跨越时空的。这套《中国艺术歌曲选》给我的感觉,不是那种生硬的“红歌”合集,而更像是一部音乐“口述历史”。里面的每一首歌曲,几乎都与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社会思潮紧密相关,它们是用旋律记录下的集体记忆。我试着轻声哼唱了几段,发现那些看似简单的旋律线条背后,隐藏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情感铺陈。特别是在处理那些描写边疆建设或工业生产场景的歌曲时,那种昂扬向上的情绪是如何通过音程的跳跃和节奏的稳定来实现的,非常值得推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强迫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共存关系。这不是简单地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在那个特定结构下,艺术家如何用最高水准的技艺去完成时代的命题。读着曲谱,我仿佛能听到当年那些嘹亮的歌声在礼堂或田间地头回荡的场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