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中国茶事 茶叶图书 茶具茶叶信息 茶文化书籍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茶道书 茶艺 茶史

包邮 中国茶事 茶叶图书 茶具茶叶信息 茶文化书籍 识茶泡茶品茶图鉴 茶道书 茶艺 茶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国建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茶
  • 茶叶
  • 茶文化
  • 茶道
  • 茶艺
  • 茶具
  • 品茶
  • 识茶
  • 茶史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布克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77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844114796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2-01
页数:328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参数
中国茶事
定价 168.00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02月
开本 16开
作者 郑国建
装帧 精装
页数 328
字数 400000
ISBN编码 9787518407750


内容介绍

《中国茶事》是一本信息全面的茶叶图书,除了介绍基础知识外,还会介绍一些跟市场贴近的茶具茶叶信息,如zui近在圈子里炒的很热的老铁壶、老锡器、老白茶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一些很实用的收藏鉴别方法,告诉读者喝茶不但要喝,还要会品,更要讲究味道和文化。本书内容全面,涵盖了饮茶方法及中国茶文化的方方面面。总体来说,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1.中国各种名茶的特色、品鉴,与鉴茶相关的工艺和产区;2.各种茶的冲泡技法和讲究;3.茶具的选购和茶具使用、紫砂壶的挑选使用和保养;4.养生茶饮和茶疗。5.简明扼要的茶文化、历史,关于茶的奇闻轶事。书中图片均由专业摄影师拍摄,虚实恰当,风格淡雅,版式方面也颇为文艺,以与中国茶文化的清新、淡雅、隽永的特色相契合,让读者在阅读中即能体会到茶文化的那种独特韵味。



作者介绍

郑国建,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主要从事茶叶加工技术研究,质量管理、质量检测和标准化工作。主持或参加制定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实施规范(茶叶)》《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茶叶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等多项全国性的技术法规,还主持承担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抽查等工作。  现任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ji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员,国家ji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员,国家认可委实验室评审技术专家,两岸斗茶组委会技术主任等职,《中国茶叶加工》杂志主编,”陆羽奖”第四届国际十大杰出贡献茶人。



目录

  第一篇 名茶志

  第1中国茶叶地图

  18 中国古代茶叶种植

  20 中国现代茶叶地图

  21 江北茶区

  21 江南茶区

  23 西南茶区

  23 华南茶区

  第2从树叶到茶叶

  30 茶树的原产地、进化和传播

  30 发现—茶树原产于中国

  30 茶树的进化

  30 茶树的传播

  32 从龙团凤饼到蓬松散茶

  32 唐宋时期的龙团、凤饼

  33 明代兴散茶

  33 现代茶业的分类方法

  36 基本茶类与再加工茶类

  36 茶的深加工产品

  40 多姿多彩的外形

  42 五颜六色的茶汤

  第3名茶鉴赏

  46 白毫银针

  48 白牡丹

  50 寿眉

  52 普洱茶

  56 千两茶

  58 清心明目助消化

  60 四川边茶

  62 铁观音

  64 大红袍

  66 冻顶乌龙

  68 铁罗汉

  70 白鸡冠

  72 水金龟

  74 黄金桂

  76 肉桂

  78 永春佛手

  80 白毫乌龙

  82 凤凰单枞

  84 祁门工夫红茶

  86 滇红工夫茶

  88 坦洋工夫红茶

  90 正山小种

  92 红碎茶

  94 宜红工夫茶

  96 西湖龙井茶

  98 洞庭碧螺春

  100 黄山毛峰

  102 竹叶青

  104 安吉白茶

  106 恩施玉露

  108 太平猴魁

  110 六安瓜片

  112 信阳毛尖

  114 都匀毛尖

  116 蒙顶甘露

  118 婺源茗眉

  120 舒城兰花

  122 君山银针

  124 蒙顶黄芽

  126 霍山黄芽

  128 碧潭飘雪

 

  第二篇 茶之器

  第1泡茶器具的前世今生

  134 唐代《茶经》中的茶具

  136 宋代审安老人的“十二先生”

  139 明代紫砂壶和景德镇瓷茶具

  140 清代茶具和烹茶四宝

  第2老茶器之韵

  144 老铁壶

  148 老锡器

  149 茶托

  152 壶承·茶盘

  154 老瓷杯

  第3现代经典茶具

  160 紫砂茶具

  160 经典壶形

  170 泥与色

  172 制壶

  174 瓷茶具

  176 青花茶具

  178 白瓷茶具

  181 建盏

  184 仿汝窑茶具

  186 龙泉窑茶具

  188 陶茶具

  192 玻璃茶具

  第4茶具各司其职

  196 煮水器

  196 煮水茶、炉

  197 泡饮器

  198 壶、杯

  199 匀杯、过滤网

  200 洁具

  200 水盂、建水

  201 壶垫

  202 茶盘、壶承

  204 茶托

  205 茶巾

  206 辅具

  206 茶道六用

  208 茶荷、茶则

  210 盖置

  211 茶刀

  212 小茶秤

  213 收纳工具

  213 茶棚

 

  第三篇 茶之饮

  第1泡茶方法的演变

  218 生食茶叶

  218 煮饮茶叶

  219 煎茶

  220 点茶

  220 泡茶

  221 现代饮茶

  第2泡茶的要点

  224 冲泡要点

  224 泡茶前温烫茶具

  224 投茶法

  225 冲水法

  226 泡茶法

  226 水温

  226 投茶量

  226 浸泡时间

  227 润茶还是不润

  227 浸泡的时间

  227 冲泡次数

  230 泡茶之水

  230 茶人自古痴迷鉴水

  231 古人鉴水

  232 现代宜茶之水

  第3茶礼、茶席

  236 茶桌礼仪

  235 泡茶者礼仪

  237 品茶者礼仪

  238 茶席和环境

  238 插花

  238 字画

  239 焚香

  240 音乐

  241 茶器

  241 茶宠

  242 茶席之美

  第4基本泡茶法

  252 潮汕功夫茶泡法

  256 铁壶煮饮老白茶

  259 瓷壶冲泡六堡茶

  262 碗泡安吉白茶

  264 盖碗冲泡铁观音

  267 野外冲泡红茶

  270 紫砂壶冲泡大红袍

 

  第四篇 茶养生与茶美食

  第1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和保健作用

  276 茶叶中的有益成分

  276 茶多酚

  276 氨基酸

  276 蛋白质

  277 矿质元素

  277 咖啡碱

  277 维生素

  277 不同茶类的特色及其有益成分

  277 白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7 绿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乌龙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红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黄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黑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8 花茶的特色和有益成分

  279 茶叶的保健作用

  第2茶食制作

  284 特色茶食

  286 茶香料理

  289 保健茶饮

  290 常用保健茶疗方

  290 感冒、头痛茶疗方

  291 解暑清热茶疗方

  292 益肝解毒茶疗方

  293 理胃消食茶疗方

  293 润肺止咳茶疗方

  294 心脑血管疾病茶疗方

  295 利尿茶疗方

  296 止痢茶疗方

  297 皮肤病茶疗方

  298 调经茶疗方

  299 饮茶禁忌

 

  茶历史与茶文化

  306 魏晋南北朝及以前茶情

  306 茶情茶事

  305 名茶人

  307 隋唐时期茶情

  307 茶产地

  308 茶政策

  308 名茶和贡茶

  308 制茶

  308 名茶人

  309 名茶书及其作者

  312 名茶诗歌及其作者

  313 宋元时期茶情

  313 茶产地

  313 茶政策

  314 名茶和贡茶

  314 制茶

  314 名茶人

  316 名茶书及其作者

  319 名茶诗歌及其作者

  321 明清时期茶情

  321 茶产地

  321 茶政策

  321 名茶、贡茶及茶类

  322 制茶

  323 名茶人

  324 名茶书及其作者

  326 名茶诗歌及其作者



《寰宇奇珍:世界宝石鉴赏与收藏指南》 第一章:宝石的起源与地质构造 本章深入探讨了构成地球宝藏的物质基础——宝石的形成过程。我们将追溯地质历史的长河,解析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与沉积环境如何孕育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矿物晶体。内容详述了主要的宝石生成模型,如高温高压下的结晶作用、热液活动中的矿物沉淀,以及特定元素在地壳运动中的富集机制。读者将了解到,每一颗宝石的诞生,都凝聚着数百万甚至数十亿年的地球能量与化学反应。 1.1 矿物学基础与晶体结构: 详细介绍了宝石学中必需的矿物学知识,包括晶系、化学成分、内部结构及缺陷。我们聚焦于常见的宝石矿物,如刚玉、石英、绿柱石族等,解析其微观结构如何决定其宏观特性(硬度、解理、光学性质)。 1.2 火山与变质作用: 重点剖析了火成岩与变质岩在宝石形成中的角色。例如,花岗伟晶岩脉中如何孕育出巨大的祖母绿和海蓝宝石晶体;区域变质作用如何将普通岩石转化为包含红宝石和蓝宝石的片麻岩。通过实地案例分析,展示了构造板块运动与宝石富集的内在联系。 1.3 矿床学概论: 分类介绍全球主要的宝石矿床类型,包括热液脉型、砂矿型(冲积型)和岩浆型矿床。探讨了开采技术在不同矿床类型中的适用性与环境影响,为后续的收藏环节奠定资源背景知识。 第二章:彩色宝石的鉴赏与分类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系统梳理了世界上最受推崇的彩色宝石家族,提供了专业的、可操作的鉴赏标准。我们摒弃了简单的图鉴罗列,转而深入分析每种宝石的“个性”与市场价值的决定因素。 2.1 红蓝绿宝石的精深研究: 红宝石(刚玉): 深入解析影响红宝石价值的“三R”标准——颜色(Rang)、净度(Rarity)和切工(Refraction)。特别关注“鸽血红”的色调光谱分析,以及产地(如缅甸抹谷、莫桑比克)对价格的决定性影响。讨论热处理与无处理宝石的市场区分与价值取舍。 蓝宝石: 涵盖了从经典的克什米尔“矢车菊蓝”到现代热销的马达加斯加蓝色系的所有光谱变化。详细介绍“星光效应”(星光蓝宝石)的成因与鉴赏要点,以及Padparadscha(莲花色)的独特性。 2.2 祖母绿的奥秘: 祖母绿因其独特的包裹体结构而著称。本节详细解读了“碎裂状内含物”(Jardin,法文意为花园)对宝石真实性的意义,并探讨了巴西、哥伦比亚及赞比亚祖母绿在铬、钒含量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其色调的微妙变化。分析浸油处理对宝石外观的长期影响。 2.3 稀有与新兴宝石: 涵盖了亚历山大石(变色宝石的典范)、坦桑石(Zoisite,探讨其稀缺性和光性特点)、帕帕拉恰石(Poudretteite)等高价值小众宝石。重点分析了这些新兴宝石的资源稳定性和市场培育风险。 第三章:钻石的科学与艺术 钻石作为宝石之王,其评估体系已高度标准化,但本章旨在揭示标准背后的复杂科学与市场博弈。 3.1 4C标准的深度解析: 不仅重复介绍克拉、颜色、净度和切工,更侧重于“极端值”的判断。例如,深度分析D-Z色级之间的微小色差如何通过专业比对仪检测;探讨了净度分级中,天然“生长纹”与后天“裂隙”的区分技巧。 3.2 切工的几何学与光学: 详细阐述了明亮式、公主式、祖母绿式等主流切工的几何参数。通过光路图解,解释了不同切工角度如何影响闪光(Scintillation)、火彩(Dispersion)和亮度(Brilliance)。强调完美比例的数学意义。 3.3 培育钻石与天然钻石的鉴别: 提供了当前最前沿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如拉曼光谱、紫外荧光成像在区分天然钻石(Type Ia/Ib)和HPHT/CVD合成钻石中的应用。讨论了这两类钻石在未来收藏市场中的定位差异。 第四章:有机宝石与玉石的传统鉴赏 本章将视角转向具有历史与文化深厚底蕴的有机宝石和玉石家族,强调其触感、密度与文化象征意义。 4.1 珍珠的生命周期与分类: 全面介绍天然珍珠(如天然大溪地黑珍珠)、养殖珍珠(南洋金珠、Akoya)和淡水珍珠的生长环境、层理结构。分析珍珠光泽(Luster)的强弱判断,以及“同心圆”与“扭纹”等特征在鉴别中的作用。 4.2 琥珀的“时间胶囊”: 追溯琥珀的树脂起源,重点介绍不同地质时期(如波罗的海琥珀、多米尼加琥珀)的特征差异。深入探讨包裹体(昆虫、植物残骸)的生物学价值与保存状态对价格的影响,以及如何识别合成树脂仿制品。 4.3 翡翠(硬玉)的“绿水”哲学: 专注于亚洲文化中至高无上的玉石。详细解释翡翠的“翠性”(苍蝇翅)、水头(透明度)和色根(颜色分布)。通过比重、折射率的测量数据,讲解“A货”(纯天然)、“B货”(注胶)和“C货”(染色)的科学区分方法,并阐述了玉石保养中避免化学侵蚀的重要性。 第五章:宝石的优化处理与风险管理 宝石的优化处理是行业常态,本章旨在帮助收藏家在透明的市场中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5.1 常见处理技术的科学解析: 分门别类地介绍加热、扩散处理、无色油/树脂填充、辐照改色等主流技术。讨论处理的持久性与鉴定难度,并提供处理痕迹的显微观察指南。 5.2 国际标准与认证体系: 梳理全球主流宝石学实验室(如GIA, IGI, GRS)的报告标准与术语差异。强调阅读证书时,必须关注的“处理声明”和“产地备注”,理解不同实验室对同一处理行为的措辞区别。 5.3 收藏与投资策略: 结合市场案例,分析高品质宝石的保值增值规律。讨论如何构建平衡的宝石收藏组合,规避市场泡沫风险。内容包括如何识别“高溢价”的炒作行为,以及长期持有稀有宝石的保险与储存方案。 附录:全球宝石产区地理考察笔记 提供一份详尽的全球主要宝石矿区(如哥伦比亚的穆索矿区、斯里兰卡的“宝石之乡”拉特纳普勒)的地理坐标、历史背景与当前开采状况的非技术性报告,帮助读者建立对宝石源头的直观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一个平日里就爱喝茶,但总觉得自己的认知停留在“好喝”层面的茶友来说,《中国茶事》这本书的出现,无异于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渴望能更深入地了解我所饮用的每一杯茶背后所蕴含的故事与学问,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从古老的传说到现代的茶产业,从绿茶的清雅到红茶的醇厚,从普洱的陈韵到乌龙的变幻,这本书几乎囊括了我所有想要知道的关于茶叶的信息。书中关于茶具的介绍也尤为精彩,让我对紫砂壶、盖碗等传统茶具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根据不同的茶叶选择合适的茶具,这对于提升泡茶体验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关于茶道的哲学思考,让我不再仅仅把喝茶当作一种习惯,而是升华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己对话、与自然连接的方式。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心灵的慰藉。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茶龄”者,尝试过市面上各种品牌的茶叶,也收集了不少名贵的茶具,但总觉得对茶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中国茶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系统的方式,梳理了中国茶的历史脉络,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到唐朝陆羽《茶经》的诞生,再到历代茶事的兴衰变迁,都进行了详实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茶叶品类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分类,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茶叶的生长环境、制作工艺、独特风味以及适宜的冲泡方式。例如,书中对普洱茶的陈化过程、龙井茶的炒制技艺、铁观音的“观音韵”都有非常精彩的解读,让我对这些熟悉的茶叶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书中对茶具的选择和使用也有独到的见解,让我明白,一件好的茶具,不仅是器皿,更是茶的“知音”。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颇感兴趣的年轻人,《中国茶事》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对中国茶的求知欲。我一直觉得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哲学和生活美学的载体。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它不仅介绍了中国茶的历史演变,还详细讲解了不同种类茶叶的特点、产地、制作工艺,甚至还包括了如何通过茶叶的外观、香气、汤色和叶底来判断茶叶的品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识茶”的部分,那些关于如何辨别绿茶的嫩绿、红茶的红褐、乌龙茶的乌润的描述,配合着生动的插图,让我感觉仿佛置身于茶园之中,亲眼见证茶叶的成长和蜕变。此外,书中对茶具的介绍也十分细致,让我了解了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茶具如何影响茶的风味,以及如何根据茶叶的特性来选择最合适的茶具。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品茶不仅仅是简单的饮用,更是一种对细微之处的观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评分

这本《中国茶事》简直是我的“救星”!最近我对茶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零零碎碎地看了不少资料,总觉得不成体系,很多概念也云里雾里。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下了这本书,没想到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惊喜。首先,它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从茶的起源、发展历史,到各种茶叶的分类、特点,再到茶具的选择、使用,甚至连不同地区的茶俗文化都讲得头头是道。我最看重的是它对“识茶”、“泡茶”、“品茶”的详细讲解,图文并茂,非常直观。特别是关于如何分辨不同茶叶的香气、滋味、汤色,以及不同季节、不同水质对泡茶效果的影响,都写得非常细致,让我茅塞顿开。以前觉得泡茶很简单,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大学问。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一点地引领我进入茶的世界,让我不再是那个“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茶饮者,而是能够真正品味出茶的精髓,体会茶的韵味。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宁静致远的茶道精神,非常值得推荐!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茶事》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饮茶体验。我过去只是简单地追求茶的口感,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品茶的过程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书中对茶文化的阐述,让我了解到,饮茶不仅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社交方式,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从茶叶的种植、采摘、制作,到茶具的选用、水质的讲究,再到泡茶的技艺、品鉴的感受,这本书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泡茶”和“品茶”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茶叶的适宜水温、冲泡时间、出汤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茶汤的色泽、闻茶的香气、品茶的滋味来体会茶的内涵。我跟着书中的指导,尝试着去泡一杯属于自己的好茶,感受那种茶香在口中回荡,茶味在舌尖蔓延的奇妙感觉。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茶,也让我找到了生活中一个新的乐趣。

评分

挺好的,受益匪浅,赞一个

评分

还没看内容 外观还不错

评分

好。。。。。。。

评分

特别值得一看的好书!!!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哦……还是比较喜欢的……

评分

还没看内容 外观还不错

评分

挺好的,受益匪浅,赞一个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