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策略与实践
定价:85.00元
作者:蔡建强Mark E.Reeves作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1171687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策略与实践》各个部分都有特定的章节来分别满足肿瘤学家、外科医生、胃肠学家、影像学家、病理学家、青年医生和医学相关专业人士等不同层次的需求。在形式方面,以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为特点贯穿全书,这种模式无论在当前还是今后,对于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水平都是急需和必要的。本文尽管内容详尽,但编者们没有用不必要的资料来影响读者,而是通过提供完整的参考文献灵活的帮助读者,以便读者对感兴趣的领域再进行深入研究。《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策略与实践》的主旨是从不同治疗角度对肝转移治疗进行阐述。各个章节即对具体治疗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又通过进一步的临床资料来展示治疗的有效性和可耐受性。
目录
作者介绍
蔡建强教授,1985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腹部外科工作。1994年8月至1995年5月在德国海涅大学血管外科中心参观学习。2000年8月至2001年8月在日本熊本大学医学部外科任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腹部外科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普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软组织肉瘤分会副主任委员,吴阶平医学基金会肝病医学部肝病介入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方肝癌治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师协会外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国际肝胆胰学会会员。担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外科手术学杂志》、《中国肿瘤外科》、《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柳叶刀中文版》、《中国综合临床》、《中国临床医师》等杂志编委。
蔡建强教授对腹部肿瘤,尤其对复杂、高危腹部肿瘤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高龄患者的手术及围手术期处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获中华医学会论文奖。其中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肿瘤遗传和治疗中心合作的肝癌外显子组测序的研究结果于2011年8月发表在《NatureGeics》杂志。作为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市科委及院所课题4项。应用解剖分离方法行不规则性切除术于2003年通过卫生部部级成果鉴定。
文摘
序言
我对《现代胸腔镜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这本书的评价是:严谨到近乎苛刻,但绝对是救命稻草。这本书的定位非常明确,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手术的书,而是教你“如何避免做错”以及“做错后如何补救”的指南。全书结构围绕着“预防、识别、处理”三大核心板块展开。在“预防”部分,作者对术前影像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做了近乎吹毛求疵的要求,比如如何从CT上识别出最易受损的神经支和细小血管束。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术中“迷走神经损伤”和“张力性气胸”的章节。书中不仅有清晰的流程图,还提供了不同级别并发症发生时,不同级别医生(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应该采取的“升级处理方案”。这套分级响应机制,极大地降低了年轻医生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慌乱感。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没有粉饰太平,而是直面了外科手术中那些最黑暗、最令人沮丧的时刻,提供了一套稳定、可靠的应急脚本,是术前桌面演练和术后复盘的必备参考。
评分我最近在研读的这本《肿瘤免疫治疗与外科手术的结合点探索》,可以说是一本极具前瞻性的跨界之作。它的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肿瘤微环境免疫调节机制,到临床上如何选择性地在术前、术中或术后引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这本书的叙事非常具有学术深度,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已有的临床数据,而是深入剖析了免疫治疗失败的潜在生物学原因,比如肿瘤的“冷热”转化、T细胞耗竭等。作者在讨论“手术应激对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优秀的外科减负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免疫支持手段。书中引用的文献多为近三年的高影响力期刊文章,使得这本书读起来像是与全球顶尖科学家正在进行的对话。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切除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肿瘤,更是在重塑一个复杂的免疫生态系统。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但对于希望引领科室发展方向、对接前沿科研的资深学者而言,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灯塔。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消化道内镜介入治疗的疑难病例解析》,这本书的风格与我之前读过的那些侧重于解剖学和手术器械的书籍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本“实战经验的口述史”。作者显然是个拥有几十年经验的老将,他没有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非常口语化、甚至带点幽默感的笔触,讲述了那些让人在操作台上冷汗直流的瞬间。比如,书中详述了如何应对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中罕见的出血点,以及如何利用新型的金属夹或注射疗法快速止血。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讨论“风险评估与知情同意的艺术”。他认为,很多并发症并非完全是技术失误,而是术前沟通不到位导致的“感知风险”不对等。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对话模板和决策树,教导年轻医生如何在向患者解释复杂操作的风险时,既能体现专业性,又不至于引起不必要的恐慌。这种将临床智慧与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的写作方式,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却字字珠玑,直击痛点。
评分这本厚厚的书脊赫然写着《外科肿瘤学的进展与挑战》,光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作者们在选题上的深思熟虑和广博视野。它不像某些专著那样只聚焦于某一类特定的手术技术,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外科医生在进行一场全面的学术巡礼。书中对近年来微创手术,尤其是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复杂腹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图文并茂的阐述。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围手术期管理”那几章,它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将麻醉深度管理、营养支持、疼痛控制,乃至患者的心理疏导,无缝集成到整个治疗流程中。作者并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穿插了大量真实病例的术中影像分析,那些清晰的血管解剖层次和肿瘤侵犯边界的标记,对我们这些临床工作者来说,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视觉盛宴。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那些“疑难杂症”的处理原则描述得极为谨慎和务实,强调了在追求根治性切除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重要器官功能,这体现了外科手术从“切除一切病灶”向“功能保留优先”的时代精神转变。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如何构建一个更为精细化、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有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清晰的操作思路。
评分这本《血管通路与外周静脉介入治疗学》的风格简直就是为日间手术中心量身打造的。它完全跳脱了传统血管外科那种宏大叙事,转而专注于那些看似简单却极其依赖精细操作的技术细节。我特别喜欢它对“PICC置管的无菌技术层级”的划分,从基础的清洁包准备,到套管的精确深度测量,再到导丝的平滑送入,每一个步骤都被量化成了具体的成功率和失败风险点。书中大量采用了时间序列的微距摄影,清晰地展示了套管穿刺血管壁时的“回血信号”变化,这种对微小体征的捕捉,是教科书上无法言传的经验。此外,书中关于不同类型患者(如肥胖、深静脉血栓形成史、凝血功能障碍)的通路选择策略,提供了一个非常实用的决策流程图。它教会我们,最好的技术不是最昂贵的设备,而是最适合当前患者的那一种。这本书非常适合那些希望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静脉通路技术水平提升到稳定、高效水平的护士和初级医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