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代际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代际维度
定价:32.00元
作者:廖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0100801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针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普遍缺乏学理性、忽视社会转型的影响和成年人因素等不足,试图从学理上把当今中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放在社会转型时期由成年人与未成年人所构成的代际关系框架中加以审视和反思,力求还原中西文化中未成年人道德境况的历史本相,揭开当代未成年人双重道德境遇的现实面纱: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深刻的社会转型这一背景,解答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何以只有在现代社会才成为一个话题和问题:提出并合理阐释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构成这一富有现代性意味的重要问题从理论和现实的双重视角,立足于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和代际整合,洞察道德价值观的代际互动作为当代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理想模型与高诉求之内在机制和重大价值。
目录
代际伦理研究的又一创新之作(代序)
导论
一、问题缘起
二、概念辨析
三、研究路径
章 历史镜鉴与现实反思
一、西方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景象
二、中国文化中未成年人的道德境况
三、未成年人当代道德境遇的双重变奏
四、未成年人道德地位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二章 现代道德教育理论中的代际视角
一、杜威儿童中心论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二、涂尔干集体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三、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五、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启示
第三章 社会转型与代际关系的变化及其道德表现
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二.、社会转型与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变迁
三、社会转型期代际关系变化的道德后果
四、社会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四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构成
一、道德价值观多元化的代际体现
二、未成年人道德价值观
三、成年人道德价值观
四、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
五、诸道德价值观的相互关系
六、道德价值观代际构成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五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分化与代际整合
一、对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的三种态度
二、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的核心和本质
三、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何以可能
四、道德价值观代际整合及其三个向度
五、道德价值观代际整合的条件和机制
六、道德价值观代际分化和整合与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第六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互动及其主要表现
一、道德价值观代际互动的双向路径
二、道德价值观代际交互主体性模式
三、道德价值观代际互动的主要表现
结语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与成年人的道德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廖,男,1962年10月生于湖南邵阳。哲学博士,现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被湖南省委、湖南省授予“湖南省社会科学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感觉内容非同一般。尤其是扉页和内文的排版,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字体选择和行距的把握,让长时间阅读也变得非常舒适,这对于一本学术性较强的书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我记得我翻开第一页时,就被那种清晰、有条理的结构吸引住了,而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堆砌文字。它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且“尊重读者”,一个好的阅读体验,往往从触感和视觉的舒适度开始建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远超我预期的水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愿意反复摩挲和品味。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资料搜集和引文标注做得极其出色。它不是孤立地提出观点,而是将自己的论述置于整个学术脉络之中,清晰地标明了站在了谁的肩膀上,又在哪些地方进行了创新性的突破。这种“知来处、明去向”的学术姿态,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果你想对某个子议题进行更深入的挖掘,书后的参考文献列表几乎就是一张现成的、高质量的导读图谱。我习惯性地去查阅了其中引用率最高的几篇外文文献,发现这本书对原始材料的解读是精准且富有洞察力的,这证明了作者在基础工作上是多么的扎实和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非常有我个人偏好的一种“娓娓道来”的魅力。它虽然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一场高质量的对话。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精英腔调,而是用一种恰到好处的、富有启发性的笔调引导我们深入思考。我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某些关键段落流露出的对研究对象的深切关怀和人文情怀。这种“有温度”的学术表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那些原本可能觉得枯燥的议题变得鲜活而引人入胜。读到精彩之处,我甚至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作者刚刚提出的那个观点,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避免了许多同类书籍的“学院派陷阱”——即理论脱离实际。在阐述了精妙的理论模型之后,作者总会及时地引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现实情境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些案例的选取角度非常新颖,涵盖了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使得理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每一次阅读到案例部分,我都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它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了,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纸面上的概念,立刻鲜活地跳跃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场景之中。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高度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是一本极具现实指导意义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的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简直令人叹服。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口号式的论述,而是建立在一系列扎实的数据和前沿的理论基础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时,那种层层递进、逻辑自洽的推导过程。很多社会科学领域的著作容易陷入概念的泥潭,但这本书却能将复杂的概念用清晰的脉络梳理出来,如同剥洋葱一般,层层揭示本质。读完其中关于某个核心理论的部分,我感觉自己对这个领域原本模糊的认识一下子变得清晰锐利起来,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这是一种真正的知识的灌输,而非简单的信息罗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