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讲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美术
第二讲 隋唐及五代两宋的绘画
第三讲 元代及明清美术
第四讲 现代美术、建筑艺术、民间美术
第五讲 古希腊、古罗马及中世纪美
第六讲 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七、十八世纪美术
第七讲 十九世纪美术
第八讲 二十世纪美术
序 /怎样欣赏美术作品
讲 魏晋南北朝以前的美术
第二讲 隋唐及五代两宋的绘画
第三讲 元代及明清美术
第四讲 现代美术、建筑艺术、民间美术
第五讲 古希腊、古罗马及中世纪美
第六讲 文艺复兴时期和十七、十八世纪美术
第七讲 十九世纪美术
第八讲 二十世纪美术
p>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对培养21世纪建设者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功能。
“艺术欣赏”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引导学生广泛接触人类的文化遗产和当代艺术成果,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同时较全面地把握艺术所反映的丰富内容,比较完整、深入地认识社会现实,形成健康的艺术评价能力。
受上海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委员会的委托,根据现代化职业教育的要求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我们编写了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艺术欣赏》教材。本套教材共分四册,即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每册**时数为(9 9)学时,总学时为(36 36)学时。除文字教材外,还有音像的配套资料供师生教、学用。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用“克制”和“精准”来形容,它几乎不存在任何文学性或煽情色彩,完全是教科书式的标准陈述句。每一个术语的界定都力求做到滴水不漏,似乎生怕任何一个模糊的词汇会给尚未成熟的认知带来误导。例如,在阐述“形式美”的概念时,它会罗列出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对该概念的不同解读,并明确指出每个学派的核心差异点,语气是绝对客观中立的。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艺术史家的观点时,总是非常严谨地注明出处和年份,这显示出对学术规范的尊重。但是,这种过度追求“准确无误”的写作方式,在处理那些本身就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体验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艺术欣赏,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个人审美的投射,但这本书似乎在刻意淡化这种“感觉”的部分,转而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点”的梳理上。这就好比你在读一本关于品尝美酒的书,它详细告诉你了酿造工艺和化学成分,却很少描述那种入口后味蕾上绽放的复杂感受。对于一个渴望在艺术中寻找精神慰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提供了完备的地图,但却没能点燃探索的火焰。
评分这本书的辅助学习材料和编排设计,整体来看是偏向于传统的纸质学习模式的。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和“自我测试”模块,设计得相当直白,它们的问题通常是事实性的回顾或概念的定义辨析,而非开放性的、引发深度思辨的挑战。例如,它可能会问:“请列举印象派画家的三个主要特征”,而不是“你认为印象派对现代社会审美观念产生了哪些不可逆转的影响?”这种设置,无疑是为应试需求服务的,它明确地引导学生将学习目标聚焦于知识点的准确记忆和复述上。此外,全书的图例和插图的分布,虽然保证了必要的视觉支撑,但总感觉是“点缀”而非“核心”。很多时候,图例是孤立地放在旁边,需要读者费力地去对照正文中的描述,缺乏现代教材中常见的、与文字紧密融合的交互式设计。我期待看到更多引导性的注释框、关键术语的侧边栏提炼,或者图文对照的深度解析。就目前而言,它更像是一本需要读者手动去“激活”和“串联”知识点的工具书,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自我驱动力去将这些被精心分类的知识碎片,重构成一个生动、立体的艺术理解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话,初见时有些朴实得让人提不起太大兴趣。它没有那种华丽的、一眼就能抓住眼球的视觉冲击力,反而更像是一本上世纪末期出版的、严谨的学术参考书。装帧的质地摸上去挺扎实的,纸张的克数也足够分量,这至少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在制作成本上是下了功夫的,不是那种敷衍了事的印刷品。内页的排版布局,我得说,虽然清晰度没得挑剔,字体大小也适中,但整体的版式设计显得略微拥挤,很多图文混排的地方留白处理得不够大气。尤其是那些需要配合文字进行解读的图像资料,虽然印刷质量尚可,但因为周围的文字堆砌得太满,总感觉视觉焦点被分散了,需要读者付出额外的专注力去区分主次信息。这本书的开篇部分,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严肃的课程大纲导读,而非一次愉快的艺术之旅的序曲,那种学院派的严谨气息扑面而来,可能会让一些对艺术抱有浪漫幻想的入门读者感到一丝压力。它更像是在说:“我们即将开始一项严肃的学习任务”,而不是“让我们一起领略美妙的艺术世界”。不过,从另一个侧面看,这种务实的风格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毕竟对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来说,准确和全面性显然比花哨的外表更重要。
评分作为一本面向职业技术教育的教材,这本书在案例选择上体现出一种非常明确的侧重倾向,这让我对它的目标受众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似乎更倾向于介绍那些具有明确技法可供模仿和分析的作品,尤其是那些在学院派教育体系中被奉为圭臬的经典范例。在对中西方古典绘画、雕塑的分析部分,其深度和广度都无可指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标准”范式。然而,当我试图寻找一些与当代艺术、或者更具实验性质的视觉文化相关的章节时,内容明显就稀疏下来,甚至有些年代感。我理解,职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平衡理论基础和实用技能的培养,但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其不断地突破边界和挑战既有认知。如果教材对新兴媒介和非传统艺术形式的介绍过于保守或缺乏深度,学生们接触到的“艺术”图景就会被局限在一个相对狭窄的维度内。这意味着,读者在合上这本书后,可能对“如何画好一幅写实静物”了然于胸,但对于如何理解装置艺术的语境,或者数字媒体艺术的哲学基础,可能还需要去寻求其他更前沿的补充资料。
评分我翻阅这本书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的组织结构极度系统化,简直可以拿来做结构分析的范本。每一章的逻辑递进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从最基础的艺术概念,到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再到具体媒介的技法赏析,层层递进,密不透风。它似乎完全摒弃了那种跳跃性的、碎片化的知识点呈现方式,而是坚持采用一种线性的、灌输式的教学路径。举个例子,当它讨论到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时,会非常详尽地追溯其理论根源,引用大量的古典文献佐证,然后再结合具体的绘画案例进行剖析,每一个步骤都毫不含糊。对于那些需要打下坚实理论基础的学生来说,这种详尽的铺陈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因为它保证了知识点不会因为过度简化而失真。然而,这种“保姆式”的教学方法也有其副作用——它极大地削弱了阅读过程中的惊喜感和自主探索的乐趣。读起来会有一种“我正在被告知知识”的感觉,而不是“我正在发现知识”的感觉。如果读者本身缺乏对艺术的热情,光是啃下这些结构严谨的理论,恐怕会变成一项相当枯燥的任务。这本书似乎更偏向于“教你如何回答考试问题”,而不是“教你如何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