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装上市,以120多位世界知名音乐家的访谈为基础撰写,涉及到勇气、激情、创造力、自律、谦逊等人类精神的各个方面。通过历练这些品质从而通往音乐艺术的新境界。本书封面设计更能把握书的内容,也更贴近读者所需。
巴里?格林,美国加福尼亚人,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担任首席低音提琴手28年,后为加福尼亚交响乐团、太阳谷爱达荷夏日交响乐园首席低音提琴手。作为世界低音乐器协会前执行董事,目前他正为旧金同交响乐团教育部的年轻低音提琴家项目做指导。
格林共著有三本有关音乐家心灵、身体和精神方面的书籍。格林和W?提摩西?加尔韦合著的第I本书《你的音乐潜能》阐述了如何克服精神压力进行表演,以及如何通过意识、全情投入和信任等集中注意力的技巧来进行学习。格林另编有7本《你的音乐潜能》练习本,内容涉及键盘、嗓音、乐器和合唱团等四个方面。这是格林的第二本著作。受到戴维?达林——“音乐为人民”音乐机构的创始人的启迪,格林写出了新著作《让音乐焕发生命!》。它探索了如何通过身体的呼吸、脉动和运动技巧来输送创造力和灵感。更多关于格林的教学和出版物的资料,请登录个人网站
序言——马克·斯特赖克《底特律自由新闻报》音乐评论家
前奏通往真正艺术性的十条途径
第I章 交流:无声的旋律
二重奏、室内乐、流行小乐队及指挥家
第二章 勇气:选择高速公路
圆号和打击乐器
第三章 自律:意志之路
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及巴松管
第四章 乐趣:音乐中的乐趣
长号、火号和低音提琴
第五章 激情:爱的力量
大提琴
第六章 忍耐:从中间者的角度看
中提琴及管理者 音乐家
第七章 专注:进入忘我境界
独奏乐器:小提琴、钢琴、古典吉他及竖琴
第八章 自信:从大胆尝试到完整性
小号
第九章 自我与谦逊:从名声到艺术性
歌剧、爵士及剧院歌手
第十章 创造力:灵魂之旅
作曲家和即兴音乐家
终曲:在激励中前进
教师、合唱团、逆境
尾声:致谢词
音乐大师现身说法,让排练过度的表演者,重新发现激情表达的喜悦。
任何学音乐和音乐表演者都离不开技术以外内心的历练。
音乐大师现身说法,让排练过度的表演者,重新发现激情表达的喜悦。
任何学音乐和音乐表演者都离不开技术以外内心的历练。
坦白讲,我对于这种“入门”级的读物通常抱有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声称是“普及”的书籍,最终都会在某些专业术语上栽跟头,要么过于简化导致失真,要么就是挂羊头卖狗肉。然而,这本教材给我的感受是,它在“严谨性”和“易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我对比了它在讲解节奏型态时所用的图示,非常清晰,即便是完全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的人,也能通过图像直观地理解到“切分音”是如何打破常规律动的。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讨论到不同乐器的音色特性时,没有停留在描述性的语言上,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想象声音在三维空间中的形态,这对于培养听觉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它培养了一种对声音的敏感度,让人开始留意生活中的每一个声响细节,从汽车鸣笛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一切似乎都染上了一层音乐的底色。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让我感到非常流畅,它没有固守传统的音乐史框架,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划分。比如,它会用一个章节专门探讨“速度”在不同音乐风格中的表现力,从巴赫的严谨对位到德彪西的自由流动,这种对比式的学习方法效率极高。我特别喜欢其中设计的一个自我检验环节,它不是传统的选择题或填空题,而是要求读者去“聆听”并“描述”一段给定的音乐片段,这迫使你必须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听觉体验中去。这种“做中学”的模式非常有效。在我阅读过程中,我甚至暂停了几次,打开了网络音乐播放器,去寻找书中提及的那些经典曲目进行对照分析,每一次对照都加深了我对前面所学概念的理解。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听众”到“鉴赏者”的桥梁,让人觉得音乐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殿堂艺术,而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深度交流。
评分我是在一个咖啡馆里开始阅读这本教材的,当时正值下午茶时间,背景音乐是那种轻柔的爵士乐。这本书的行文风格,说实话,比我预期的要“散漫”一些,但这种“散漫”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上来就给你扔一堆术语让你死记硬背,而是像一位资深乐迷在和你娓娓道来他毕生的心得。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比如某位伟大作曲家在创作某个片段时的心路历程,这些轶闻趣事极大地丰富了冰冷的乐谱背后的情感脉络。读到关于和声部分时,作者用到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和弦比作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主导的、有依附的、有冲突的,这一下子就让原本抽象的和声概念具象化了。虽然篇幅不薄,但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产生“阅读疲劳”,反而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总想翻到下一页看看这次他又会揭示音乐世界的哪个小秘密。
评分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那种对音乐近乎偏执的热爱,这种情感通过文字是会传染的。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具感染力,常常使用一些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述音乐的流动。例如,在描述一个特定调式的色彩时,他会说那是“暮色中林间小道散发出的潮湿而安宁的气息”。这种描述手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音乐词汇库。而且,全书几乎没有出现那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冗长脚注或复杂的数学公式,所有的知识点都被巧妙地融入到叙述性的段落之中,读起来非常“润物细无声”。对于我这种渴望快速掌握核心概念,但又害怕被理论淹没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股清流。它更像是一本高品位的音乐哲学随笔,只是恰好以普及教程的形式呈现出来,让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不知不觉间就建立了起扎实的音乐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是吸引眼球的,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流动的音符线条,给人一种既古典又现代的感觉。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感,而是带有一点点粗粝的纹理,让人愿意长时间翻阅。内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对于“音乐体验”的阐述,他没有急于灌输枯燥的乐理知识,而是先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如何与音乐产生连接的,这种从哲学层面切入的方式,非常有效地消除了初学者面对晦涩理论时的恐惧感。比如,他谈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旋律的意义是如何被重塑的,这让我这个原本对古典乐抱有距离感的人,一下子找到了共鸣点。整本书的排版也做得极为用心,无论是五线谱的呈现还是文字段落的间距,都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呼吸感,让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我想,对于那些希望真正“理解”音乐,而非仅仅是“学习”音乐的入门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起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