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麦子、豌豆和豆子
去告诉罗蒂阿姨(二重奏)
有些人做的事
摇篮曲
回音二重奏
扬基歌
秋千上的男人
我们高兴地摇啊摇
威尼斯船歌(二重奏)
装饰圣诞礼堂
顽皮男孩
美梦到天亮
老丹·塔克(二重奏)
伊利运河
美丽的亚美利加
以二分音符表示一拍的节奏
唱欢欣(回旋曲)
斯卡堡集市(电影《毕业生》主题曲)
高中进行曲
不同的音级
站在屋顶上
辛哈里哈里(二重奏)
达到更高的音
前进,美丽的澳大利亚
乡土布鲁斯(二重奏)
四个音的节拍
雷神
丰收歌
简单的礼物
小调片段
美国/天佑女王
古铜色的马车(二重奏)
主题(选自《仲夏夜之梦》)
高音出现了
十六分音符练习
大花朵(二重奏)
木瓜地
春(选自《四季》)
更多的十六分音符
北印度塔夫塔绸
他出生了
小小鼓声响
附点八分音符
婚礼合唱(选自《罗恩格林》)
主题(选自《未完成交响曲》)
意大利街头民歌
向前进
节日幻想曲
网络空间序曲
水上音乐
墨西卡利节日
前进的苏萨
编辑推荐
《管乐队现代化训练教程:长笛2(原版引进)》原版引进,欧美广泛流行的管乐教程,乐理知识、演奏术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直观易懂。
《管乐队现代化训练教程:长笛2(原版引进)》为美国ALFRED出版社研发的经典教程,在欧美地区广泛流行。充分考虑初学者的学习特征,从演奏姿势、乐器构造开始引入,由潜入深,将乐理知识、演奏术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直观易懂。可以扭转学校管乐训练中乐谱缺乏的现状。作为通俗易懂且配有示范CD的图书,亦可作为自学教材使用。
作者简介
作者:约翰·奥莱利 马克·威廉姆斯 译者:胡越菲
对于一个对古典音乐有敬畏之心,同时又渴望跟上时代步伐的学习者来说,这套教材的平衡性拿捏得恰到好处。它的体系结构非常严谨,从基础的音阶和琶音训练,到更复杂的双吐、三吐练习,每一步都有明确的目的性。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节奏的弹性”的讨论部分。很多初学者总是把节奏吹得像机器一样死板,这本书却花了专门的篇幅讲解如何在保持准确节拍的前提下,为旋律线条注入呼吸感和叙事性。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音乐哲学的体现。我用了书中的一个练习来专门打磨我处理弱起拍(anacrusis)时的轻盈感,效果立竿见影。它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你在每一个小练习中都找到提升自己的突破口,这种循序渐进的设计,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成就感,而不是挫败感。
评分我入手了很多管乐教材,但说实话,很多都是那种老一套、换汤不换药的版本,要么是过度侧重于基础指法练习,要么就是直接把难度拔高到不切实际的程度。然而,这本《长笛2》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份为现代乐队量身定制的“技能提升手册”。书中引入了许多现代管乐合奏中常见的技巧和风格要求,比如快速的断奏(staccato)在整齐度和颗粒感上的拿捏,以及如何更好地融入到乐队的整体声部中去。更让我惊喜的是,附带的CD练习曲目质量极高,录音清晰、动态范围处理得非常专业,听起来完全不像是什么简陋的MIDI文件。我经常戴着耳机听CD里的范奏,然后立刻拿起长笛模仿,那种声场感和真实乐器的共鸣效果,极大地激发了我练习的积极性。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技巧训练”转化成了“音乐表现力的探索”。
评分这部教材的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清晰的线条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原本枯燥的练习曲瞬间变得生动起来。我特别喜欢它在示范音符旁边附带的细致演奏提示,不仅仅是告诉你该吹哪个音高,更深入地探讨了气息的运用和指法的流畅性。比如,在处理一些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指法图,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练习片段,引导学习者去感受手指的“肌肉记忆”是如何形成的。这对于我们这些在自学路上摸索的乐手来说,无疑是宝贵的一课。而且,教材中对音色的描述非常到位,它没有使用那些过于高深的音乐术语,而是用日常的语言来描绘“明亮”、“温暖”或者“穿透力强”的音色应该如何通过嘴型和气流来达成。光是研究这本书的前几章,我已经感觉自己的音准和连贯性有了质的飞跃,简直就像是请了一位世界级的长笛大师常驻身边进行指导。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值得称赞。要知道,管乐教材是需要频繁翻阅和在乐谱架上使用的,如果纸张太薄或者装订不结实,用不了多久就会散架。但这本教材的纸张厚实,油墨清晰,即使用铅笔做标记也不会透墨。更重要的是,它对不同演奏速度下的技术要求做了明确区分,让你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追求速度,什么时候应该慢下来打磨音准。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一些高难度技巧的练习前,它会附带一个“预备练习”,这个预备练习通常是原技巧的简化版或者分解版,这个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新技能的心理门槛。它教会我的不只是如何吹奏,更是如何科学地、有策略地攻克技术难关,这对于任何想要在长笛演奏上有所建树的乐手来说,都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宝贵资源。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原版引进”这个标签是持保留态度的,担心翻译腔太重或者内容过于脱离国内的教学环境。但读下来发现,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国际化,它更注重的是培养演奏者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关于气息支撑和长乐句处理的章节,简直是为我这种容易在长句结尾气虚的人量身定制的“救星”。它不是简单地说“用力吹”,而是通过视觉化的图表,解释了腹部和横膈膜如何协同工作来提供稳定的气流,甚至还提到了不同演奏姿势对气息效率的影响。我把书里建议的呼吸练习加入到每日例行训练中后,我发现我不再需要频繁地在中途换气,整个乐句听起来连贯而有力,仿佛我的长笛得到了一个更强劲的“引擎”。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它作为一本练习册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