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章 主题文章
献祭者的生死一搏(澳)玛吉·菲利浦/撰朱敏/译
《春之祭》:百年先锋为哪般?欧建平
创造与服从——中国国家芭蕾舞团《春之祭》演出随想刘建
从课堂到舞台——论张晓雄当代版《春之祭》的训练价值赫蒙娜
第二章 舞蹈教育
现代舞的“流动性”赋予学校舞蹈教育“活力”马昱
广东省舞蹈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反思——以星海音乐学院舞蹈系为个案胡骁
“人”与“艺”体系上的“二重变奏”——浅议中国舞蹈教育思想廖燕飞
关于舞蹈训练中心理技能的认知与应用吕珊珊
为健全人格的教育舞蹈——刍议邦正美的教育舞蹈思想王晓茹
大学艺术行政人才培育规划之初探——以中国文化大学为例李艾倩
与社会接轨的创意舞蹈人才培养——以北师大环境即兴编舞课程为例赵晨
培养舞蹈学人才的“试验田”——舞蹈学本科生培养模式思考董超
浅探前运算阶段理论在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应用邓茜
从“跨艺·舞动无界”看中国舞蹈创作的后现代文化时差与文化时态许锐
创意的养成肖向荣
第三章 时事探究
社区舞蹈运作模式研究——以北京市东城区健身操舞协会为例白雪静
舞蹈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之人力素质研究陈蓓蓓
我,为什么要跳舞?——主体解释学之于大众舞蹈传播黄昕
社会舞蹈急需解决的问题张琦
对中国古典舞创作趋同化现象的思考王熙
试论中国民间舞蹈创作的文化思考唐怡
试论中国跨界民族舞蹈车延芬
从 国舞蹈比赛看中国舞蹈“精神”的追求孟梦
《舞林争霸》在中国电视节目中的现象分析闫贝妮
镜头中的舞蹈——舞蹈在镜头中的二度呈现张荪
第四章 动作解析
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汉唐流派从《踏歌》到《铜雀伎》中的手舞剖析刘岩
芭蕾基训课的主要训练内容赵卫华
格雷马斯“行动元模型”理论视野下的《羚羊的外套》李建勋
浅谈诗词在舞蹈中的意境表达——以原创舞蹈诗《天美清照》为例李丽娜
重建炽烈之身——浅析舞蹈剧场之残酷特性许瑶
“腰部”——舞蹈发力的核心源泉殷强房雅璐
武术与舞蹈的本体探究吴子渊
论舞剧时空表现与情感结构的有机统一滕永山
道具在舞剧、舞蹈中使用问题初探胡晶莹
第五章 历史研究
探析芷江侗族孽龙舞的表演及形式特征彭蔚
梅山傩舞的传承与创新研究刘声超
内容提要
《创意舞蹈研讨会文集》汇集了研讨会邀请的专家、学者撰写的论文,分为“舞蹈创作中的个性与共性”“创意舞蹈的教学与学习”“专业舞蹈与素质舞蹈的学习脉络”“新时代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四个部分,是一部理论参考书籍。肖向荣,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曾担任29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主创团队策划及导演等,多次获得舞蹈比赛奖项。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巨牛图书专营店——专业正版音乐书服务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舞蹈教育领域的实践者,我更关注教材部分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书名中明确提到了“教材”,这通常意味着它应该提供清晰的步骤、可供课堂实践的案例、以及可供评估的教学目标。我翻阅了其中几段关于基础技术训练的章节,发现其中对动作的描述非常笼统,更多的是基于宏观的理念阐述,比如强调“流动性”和“内在驱动力”,这些词汇在理论上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没有具体到肌肉链条的分解、呼吸配合的时机、或者不同身体条件下的适应性调整时,对于一位初次接触这套“教材”的教师来说,指导性几乎为零。它似乎预设了读者已经拥有了极高的专业基础和自我领悟能力,可以直接跳过基础的拆解,直奔高阶的哲学思考。这对于需要一套可操作性强、能帮助学生建立稳固基础的教学资源的群体而言,是一种资源上的错位。创意固然重要,但创意的实现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身体技术的基础之上,这本书似乎更侧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却避开了“如何做”这个最关键的教学环节。它更像是一本为资深学者准备的学术参考书,而非为一线教师服务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别致的,封面的设计风格,我得仔细瞧瞧,嗯,有点像那种比较早期的学术会议资料汇编,纸张的质感摸上去也偏向于那种厚实、略带粗糙的复古感。我翻开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串长长的、几乎像是把所有相关关键词都堆砌在一起的标题——“国际创意舞蹈研讨会文集舞蹈教材舞蹈舞蹈专业”。我本来是抱着对“国际创意”这四个字的好奇心来的,期待里面能有一些关于跨文化交流、新媒介技术在舞蹈编排中的应用,或者至少是某位享有盛誉的国际编导的独家访谈之类的重磅内容。然而,翻开内页,映入眼帘的更多是密密麻麻的、排版略显陈旧的文字稿件。排版上的层次感不太强,像是把研讨会上发言的文字稿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缺少了现代出版物应有的那种清晰的脉络和视觉引导。那些分属不同单元的文章,有的篇幅很短,像是摘要,有的则长得让人望而生畏,但整体上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令人兴奋的主题线索。这让人感觉,它更像是一份详尽的会议记录存档,而不是一本精心策划、旨在启发读者的专业教材或思想文集。我花了不少时间试图在这些标题和章节之间寻找那个“创意”的火花,但目前看来,它更像是一个对“舞蹈专业”各个侧面(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片段)的粗略收录,缺乏对某一前沿领域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内容庞杂,但缺乏焦点。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装帧与内容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张力,名字的宏大叙事与实际的阅读体验并不完全匹配。它试图涵盖“研讨会文集”、“教材”、“专业”等多个功能定位,但结果却像是一个多用途工具箱,里面的工具都存在,但没有一个工具是针对某一特定任务而完美打磨的。我特别注意到关于“舞蹈专业”的评估标准和职业发展路径的部分。我对这个板块抱有期待,希望能了解国际上对舞蹈人才培养的最新趋势,比如对跨学科能力的培养要求。然而,这部分内容极为简略,几页纸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传统艺术院校架构的描述,完全没有触及到当前表演艺术市场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比如数字媒体素养、项目管理能力等。这让作为读者的我产生一种时代脱节感,仿佛这本书的成稿时间要早于当前行业变革的实际发生时间。如果它旨在成为一本专业的指导手册,那么它在对行业未来趋势的洞察力上,显得过于保守和滞后了,无法为希望在当代舞蹈领域有所发展的学习者提供有价值的导航图。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对于“文集”这个定位是抱有很高的期望的,毕竟,汇集了不同专家学者的观点,应该能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当代舞蹈的发展轨迹。然而,阅读起来,我发现其内容呈现出一种令人困惑的跳跃性。有些篇章探讨了古典芭蕾的解构与重塑,言辞相当学术化,充满了晦涩的术语,需要反复查阅才能理解作者的论点。紧接着下一篇,画风突变,开始讨论某地民间舞蹈的田野调查报告,语言风格则趋于纪实和口语化,数据图表倒是不少,但似乎与前文在理论框架上并无明显的关联或对话。这种拼接式的结构,让读者很难建立起一种连贯的认知体系。我特别想了解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意”是如何在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的,书中是否有对这些差异性进行有深度的比较分析?遗憾的是,许多文章更像是独立发表在不同期刊上的孤立研究,被硬性地放在了一起。比如,某位作者对“身体感知”的哲学探讨,其深度足以让人陷入沉思,但该理论在后续的“教学法实践”部分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呼应或转化,仿佛两个平行宇宙的文本。这种内容上的“自洽”与“割裂”,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漫无目的地翻阅卡片目录,而非跟随一位向导进行一场有目的的探索之旅。
评分这次借阅这本“文集”纯粹是出于对“国际”研讨会所能带来的思想碰撞的期待。我期望看到的是关于舞蹈在数字时代如何与虚拟现实、动作捕捉技术进行融合的前沿讨论,或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融入大型演出制作流程的案例分析。然而,当我仔细审阅那些篇目时,我发现其中绝大多数的讨论,似乎都停滞在了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现代舞发展思潮的梳理和回顾上。那些关于“后现代的反思”、“身体主体性的建构”等议题,在当今的舞蹈界已经成为经典理论,但书中并未展现出对这些经典理论在当下语境下的创新性应用或批判性继承。更令我感到略微失落的是,虽然标题里有“国际”二字,但其中引用的案例和引述的专家,绝大部分的地域集中度相当高,缺乏对非西方舞蹈文化体系中“创意”的深入挖掘与呈现。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参加了一个主题略显陈旧的内部会议,讨论的都是已经被充分消化过的内容,缺少了那种能够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新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