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声乐教学曲库

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声乐教学曲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歌曲
  • 声乐教学
  • 中国音乐
  • 声乐曲库
  • 合唱
  • 独唱
  • 音乐教育
  • 古典音乐
  • 文化艺术
  • 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音乐
ISBN:9787103014653
商品编码:29961164735
开本:16
出版时间:1997-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艺术歌曲选(1949-1965上下)/声乐教学曲库
  • 作者:编者:胡钟刚|总主编:储声虹//徐朗//余笃刚
  • 定价:57
  • 出版社:人民音乐
  • ISBN号:9787103014653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1997-08-01
  • 印刷时间:2018-05-01
  • 版次:1
  • 印次:6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52

音乐的里程碑:20世纪上半叶中国声乐作品选粹 导言:时代的回响与艺术的融合 本书汇集了20世纪上半叶(约1900年至1949年)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中国声乐作品。这个时期,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变革、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与深度交融的关键阶段。传统戏曲、民歌的深厚底蕴与西方声乐艺术(如艺术歌曲、歌剧咏叹调)的体系和技巧在此交汇,催生了大量既富有民族精神又具备国际视野的音乐瑰宝。这些作品不仅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情感波动的音乐化身,更是中国声乐学派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奠基石。 本选集旨在提供一个清晰的脉络,展现中国早期声乐作曲家们如何在探索民族音乐语言的同时,积极吸收和消化外来声乐体系,为后来的音乐创作开辟出一条独特的道路。所选曲目风格多样,涵盖了从早期受西方浪漫主义影响的抒情小歌,到具有强烈时代使命感的进行曲和革命歌曲,再到融合民间音调的艺术化处理,全面反映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声乐艺术的面貌。 第一部分:萌芽与探索(约1900-1920年代) 此阶段的中国声乐创作,其主要任务是建立和确立“中国艺术歌曲”(Art Song)这一新的体裁。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刚刚传入,且尚未完全普及的背景下,早期作曲家们大量借鉴日本的“唱歌”(Uta)模式以及西方的艺术歌曲结构。 主题与风格特征: 对自然景物的描摹与个人情感的抒发: 许多早期作品,尤其受早期留学归国音乐家影响的作品,侧重于将传统的诗词意境或田园牧歌式的景象转化为规范的德奥艺术歌曲结构。旋律往往流畅、优美,和声语言相对保守,但已开始尝试使用五声音阶或具有中国特色的调式。 语言的规范化尝试: 如何将汉语的声调与西方声乐的音高准确结合,是此阶段重要的技术课题。一些早期作品在处理字曲关系上略显生涩,但其探索精神值得肯定。 爱国情怀的初步表达: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一些简单、易于传唱的进行曲或爱国歌曲开始出现,为后来的革命歌曲奠定了基础,尽管其艺术处理上尚处于初级阶段。 代表性作品群特点: 此部分选入的作品往往注重旋律的抒情性,展现了作曲家对西方美声唱法技巧的初步掌握,同时也流露出对本土音乐素材的珍视。 第二部分:成熟与转型(约1930年代-1940年代) 随着留学教育的深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声乐创作进入了一个更为成熟和多元化的阶段。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作曲家和歌唱家,艺术歌曲的创作技巧、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主题与风格特征: 民族题材的深化与普及: 这一阶段的作品不再仅仅停留在描绘风景,而是深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劳动、历史传说和地域风情中去。作曲家们开始有意识地将特定地域的民歌(如陕北民歌、江南小调)的音调、节奏、装饰音融入到艺术歌曲的结构中,使作品更具“中国气派”。 社会现实主义的介入: 面对战乱和社会的动荡,许多声乐作品开始承担起反映社会现实、鼓舞人心的使命。歌词内容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疾苦与抗争,音乐语言也变得更为有力、鲜明,有时带有史诗般的宏大感。 技巧的精湛运用: 此时期的作品在和声进行上更为丰富,对人声技巧的要求也更为严格。无论是抒发内心情感的段落,还是需要戏剧性张力的场景,都展现了作曲家对美声唱法潜能的深刻理解。例如,一些作品对高难度的高音区处理或复杂的复调织体运用,已达到当时国际一流水准。 代表性作品群特点: 本部分的选材强调作品的艺术高度和历史意义。它们不仅是优秀的声乐作品,也是研究中国音乐民族化、大众化进程的重要文本。许多作品的歌词选材直接取自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人的优秀篇章,使得音乐与文学的结合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结论:声乐艺术的基石 本选集所收录的1900年至1949年间的中国声乐作品,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的核心基石。它们是“走出去”(学习西方技巧)与“走回来”(扎根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这些珍贵史料的整理和呈现,我们得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音乐家是如何肩负起时代使命,将深沉的民族情感与先进的西方艺术形式完美融合,最终确立了具有独立身份和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声乐学派的初步面貌。 这些作品,无论从技术训练角度还是艺术鉴赏角度来看,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是每一位致力于中国声乐艺术学习者和研究者案头必备的经典文献。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未来创作永恒的启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的让我感到物有所值,这对于经常需要翻阅和携带的乐谱来说是极其重要的。纸张的厚度适中,不易反光,长时间对着谱台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重要的是,整体设计非常注重实用性——谱页的排版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演唱者在谱架上观看时,视线可以流畅地过渡,不用频繁翻页。当然,作为一部选集,我们总会期待能有更详尽的演唱处理建议,或许在每一首曲目前增加一位著名演唱家或教育家的批注会更完美。但抛开这个小小的遗憾,这套书依然是无可替代的。它成功地将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声乐艺术精华浓缩于此,为所有对中国艺术歌曲研究和学习的人,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平台。它承载的不仅仅是音符和歌词,更是一段民族情感和艺术追求的集体记忆。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常常为找不到系统性的、可靠的中国近现代声乐资料而苦恼,市面上的很多曲集要么太偏重某一时期,要么就是曲目质量参差不齐。直到接触到这套《中国艺术歌曲选》,我的困惑才算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它覆盖的这个时间段(1949-1965)恰好是中国声乐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在这里都有了权威的呈现。我尤其喜欢它对“艺术歌曲”这个概念的清晰界定,里面的作品既有学院派的扎实根基,又不失通俗易懂的亲和力。比如一些脍炙人口的歌曲,以前我只是断断续续地学过片段,但有了这套系统的整理,我能完整地体会到作曲家是如何精心布局,如何将诗歌的意境完美融入旋律线条中的。它的注释部分虽然没有过多花哨的理论阐述,但提供的背景信息却极其精准有力,让人在演唱时能够更好地把握情感的切入点。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零散曲谱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厚厚的选集简直是为我这种对那个特定年代的音乐心怀向往的人量身定做的。翻开它,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门,耳边立刻响起了那些质朴而又充满激情的旋律。我特别欣赏编者在选曲上的用心,他们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像是在构建一个时代的声景。每一首歌曲的背后,都能感受到创作者们在特定社会背景下,那种既要肩负使命感,又要追求艺术美感的复杂心境。比如那些歌颂新生活的作品,旋律上扬,充满了朴素的乐观主义,听起来就让人觉得充满了力量。而那些反映生活细节的民歌改编,则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韵味,但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色彩。装帧设计也相当典雅,纸质手感很好,这让阅读和演唱的体验都提升了不少。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这套书不仅是曲目库,更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帮助我们理解特定时期中国声乐艺术如何与时代脉搏共振,而不是空洞地模仿技巧。光是研究一下那些早期作品的演唱标注,就能体会到当年教学的严谨与细致。

评分

我对这套书的评价,更多地要从教学工具的角度来谈。我指导一些学生进行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的结合训练,这个阶段的作品就成为了绕不开的桥梁。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是过于老旧的古典曲目,要么是过于现代的,缺乏中间这个过渡的、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时期。这套选集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收录的曲目难度跨度很大,从初学者可以轻松上口的民歌体作品,到需要复杂气息控制和情感表达的抒情大曲,应有尽有。我最欣赏的是,它似乎在引导学习者去探索如何在中西声乐技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运用美声的科学发声方法,又要准确传达出中国文化特有的那种含蓄而深沉的情感表达。翻阅时,可以看到很多精心排版的五线谱,清晰度极高,这对反复揣摩细节的声乐排练来说至关重要。这是一套真正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工具箱”。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买这本书是冲着“曲库”这个名头去的,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曲谱合集。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和试唱时,我被其中蕴含的那股时代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这不仅仅是音乐,它更像是一部用旋律写成的简史。那个年代的歌曲,似乎都有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对理想的向往和对劳动的赞美。听着听着,你会发现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个充满朝气和建设热情的年代。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些相对小众但旋律极其优美的作品,它们没有被后来的许多选集所收录,但这里的编排保证了这些“遗珠”不被遗忘。它的整体编排逻辑清晰,上下两册的划分也照顾到了不同演唱者的需求,使得查找和使用非常方便。每一次拿起这本书,都像是在进行一次严肃的文化探寻,而不是简单的唱歌练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