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蘇州典範 品味:口感蘇州 物産錄》主要內容包括:水月茶、虎丘茶、天池茶、剔目·片茶、碧螺春、花茶、花露、三白酒、橫涇酒、櫻桃、梅子、枇杷、楊梅、柑橘、棗子、白果、闆栗等。
作者簡介
王稼句,蘇州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從事寫作三十馀年,有著作七十馀種,以隨筆為多,有《采桑小集》《筆槳集》《枕書集》《補讀集》《硯塵集》《談書小箋》《煎藥小品》《鞦水夜讀》《看書瑣記》《看書瑣記二集》《看雲小集》《昕櫓小集》等。平索關心鄉梓瑣碎,有《蘇州山水》《姑蘇食話》《吳門四傢》《吳門煙花》《三生花草夢蘇州》《一時人物風塵外》《追憶》等,另校點、纂輯《蘇州文獻叢鈔初編》《蘇州園林曆代文鈔》《蘇州山水名勝曆代文鈔》《古新郭文鈔》《古保聖寺》等鄉邦文獻。
內頁插圖
目錄
引子
壹水蔬部——水鄉風物,清淡本色
蓮藕
菱芰
芡實
荸薺
茭白
慈姑
水芹
蒓菜
貳畦菜部——土沃田腴,田傢風味
白菜
菠菜
薺菜
韭菜
馬蘭頭
金花菜
蠶豆
香蕈
叁花果部——四時鮮果,籬落佳實
櫻桃
梅子
枇杷
楊梅
柑橘
棗子
白果
闆栗
肆鱗介部——魚腥蝦蟹,江湖珍饈
黃魚
鰣魚
刀魚
鱸魚
白魚
銀魚
河豚
白蝦
蚌蛤·蜆子·螺螄
湖蟹
伍飲饌部——山茶村酒,閑情生涯
水月茶
虎丘茶
天池茶
剔目·片茶
碧螺春
花茶
花露
三白酒
橫涇酒
血糯
後記
精彩書摘
蒓菜,又名茆、鳬葵、露葵、水葵、錦帶、馬蹄草等,屬多年生宿根湖沼草本,蘇州太湖、杭州西湖、蕭山湘湖、鬆江三泖都以齣産蒓菜聞名。袁宏道在《湘湖》中對蒓菜有很好的描繪:“其根如符,其葉微類初齣水荷錢,其枝丫如珊瑚,而細又如鹿角菜,其凍如冰,如白膠,附枝葉間,清液泠泠欲滴。其味香粹滑柔,略如魚髓蟹脂,而清輕遠勝。半日而味變,一日而味盡,比之荔枝,尤覺嬌脆矣。其品可以寵蓮嬖藕,無得當者。惟花中之蘭,果中之楊梅,可異類作配耳。”
蒓菜有兩個有名的典故,都收入《世說新語》。《識鑒》說張翰在洛陽做官,見鞦風乍起,不由思念起傢鄉的菰菜、蒓羹、鱸魚鱠,於是就以此為托詞,翩然而歸,這就是“蒓鱸之思”的由來。《言語》則記錄陸機和王武子的對話,王對陸誇示羊酪,認為沒有比它更好吃的瞭,陸迴答說:“有韆裏蒓羹,未下鹽豉耳。”據《齊民要術》記載,蒓羹是以鯉魚、蒓菜為主料,煮沸後加鹽豉製成。韆百年來,“韆裏蒓羹”的故事,已成為維係人們鄉戀的紐帶。
關於太湖蒓菜,金友理《太湖備考》捲六說:“《圖經》雲:‘蒓乃菜之上味,生水中,葉似鳬葵,莖如釵股,亦名絲蒓,味甘滑,最宜芼羹,三月至八月皆可食。’盧熊《府誌》雲:‘鞦鼕有蝸蟲著其上,不可辨,食之損人。’嚮齣三泖,今齣太湖中西山之消夏灣、東山之南湖濱,東山尤甚。初山中人未知食蒓,食之自鄒舜五始。《震澤編》土産不載,蓋是時尚未産也。”鄒舜五名斯盛,吳縣洞庭東山人,嘗作《太湖采蒓》,小引曰:“辛酉鞦泛太湖,見紫蒓雜齣蘋荇間,訊諸旁人不識也,衍棹求之,得數裏許。太湖嚮無蒓,采自餘始,因賦詩紀之。”詩凡兩首,一首曰:“風靜綠生煙,煙中蕩小船。香絲縈手滑,清供得鞦鮮。荇葉分圓缺,鱸魚相後先。誰雲是韆裏,采采自今年。”可見太湖蒓菜本是野生,自天啓元年鄒斯盛方始采食,以後纔進行培植。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南巡,斯盛孫誌宏(一作弘誌)因獻蒓而得官。王應奎《柳南續筆》捲二記道:“太湖采蒓,自明萬曆間鄒舜五始。張君度為寫《采蒓圖》,而陳仲醇、葛震甫諸公並有題句,一時傳為韻事。康熙三十八年,車駕南巡,舜五孫誌宏種蒓四缸以獻,而侑以《貢蒓》詩二十首,並傢藏《采蒓圖》。上命收蒓送暢春苑,圖捲發還,誌宏著書館效力。後以議敘,授山西嶽陽縣知縣,時人目為‘蒓官’。”
太湖蒓菜固然有名,但采食已晚,兩宋時則多記詠吳江蒓菜,李彭老《摸魚子》詞曰:“過垂虹、四橋飛雨,沙痕初漲春水。腥波十裏吳歈遠,綠蔓半縈船尾。連復碎。愛滑捲青綃,香裊冰絲細。山人雋味。笑杜老無情,香羹碧澗,空隻賦芹美。歸期早,誰似季鷹高緻。鱸魚相伴菰米。紅塵如海丘園夢,一葉又鞦風起。湘湖外,看采擷、芳條際曉隨魚市。舊遊漫記。但望極江南,秦鬟賀鏡,渺渺隔煙翠。”此詞上片賦吳江春蒓,下片賦湘湖鞦蒓,可見當時吳江之蒓已與湘湖齊名。直至晚近,有人仍認為吳江龐山湖的蒓菜最佳,範煙橋《茶煙歇·蒓》說:“江浙間湖澤多産蒓,惟吳江城東龐山湖所産紫背絲細瘦,與他處白背絲粗肥者風味有彆。餘友許盥孚《話雨篷叢綴》雲,宋楊萬裏有《詠蒓》七律一首,明李長蘅曾取入畫圖,作長歌紀事。錢塘梁舟山、嘉禾曹仲梅題詩稱賞。後武林餘鞦實為吳郡正誼山長時嗜蒓,嚮龐山湖徐振之索之,至夏初蒓已不生,鞦實仍索不已,振之乃請夏茝榖繪蒓成圖冊以報,鞦實題‘鞦風鄉味’四字,又係以詩雲:‘兩槳淩晨逐浪開,筠籃輕載綠雲來。柔絲溫帶龍涎滑,香葉青分翠荇胎。雅尚欲書高士傳,清標羞伴美人杯。阿誰未醒塵勞夢,甚欲憑君一喚迴。’一時屬而和者數十傢。振之復搜羅前人名作,匯成一帙為‘鱸鄉物産’,藝林傳為佳話。春日買棹看江村春颱戲,以蒓羹佐飯,可以急下數盂。故吾鄉鄭瘦山有‘一箸蒓香擁楫吟’之句,頗能狀其妙趣。二月蒓初生,三月多嫩蕊,鞦日雖亦有之,顧不及春蒓之鮮美,故因鞦風而動念,不過季鷹之托詞耳。蒓之産地不廣,故嗜者甚少,且有不識為何物者,有疑而不敢下箸者。西湖佳饌,宋四嫂醋魚外,當推蒓羹,惟黏液去之殆盡,減其柔滑,殊不及吾鄉所製。江城及瀕湖諸鄉,每值春仲清晨,荷擔呼賣蒓菜者,悠揚相接。鞦初則多掉舟問售,年來吳郡中亦有此聲矣。”
蒓菜以嫩莖和嫩葉供食用,地下莖富含澱粉,可製餡心,嫩莖及幼葉外附透明膠汁,做湯入口潤滑,清涼可口,彆具風味,乃夏季宴席上的佳肴。蒓菜最嫩之葉,名為捲心,以雞湯加鮮筍、火腿為羹,味甚鮮美;其次取黃花魚,做菜花魚湯。若不得佳湯,則淡澀不能下咽。李漁《閑情偶寄》捲五說:“陸之蕈,水之蒓,皆清虛妙物也。予嘗以二物作羹,和以蟹之黃、魚之肋,名曰四美羹。座客食而之,曰:‘今而後無下箸處矣。’”葉聖陶《藕與蒓菜》也說:“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蒓菜。蒓菜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於好的湯。但是嫩綠的顔色與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條街旁的小河裏,石埠頭總歇著一兩條沒篷的船,滿艙盛著蒓菜,是從太湖裏撈來的。取得這樣方便,當然能日餐一碗瞭。”
采蒓多在晨光晞微之時,春寒料峭,揎臂赤足,勞作最是辛苦。吳時德有《采蒓歌》詠道:“采菱采蓮兒女情,年年不斷橫塘行。獨有西山采薇者,韆鞦誰得同芳馨。我今采蒓太湖沚,紫絲牽嚮清波裏。任爾漁郎笑我為,野鷗亦漸成知己。歸來月下放歌頻,一片幽心照古人。”這是詩人遙看采蒓的聯想,實在不是自己的親身感受。
……
前言/序言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蘇州美,不僅美在她得天獨厚的自然山水環境,也不僅美在她繁榮富庶的物質生活條件,更美在她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共同造就瞭這座得天獨厚的“人間天堂”。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都有她的曆史和文化。韆百年來,世世代代的蘇州人在創造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創造齣瞭燦爛輝煌的吳地文化。蘇州文化的獨特性和豐厚性,體現在名城古鎮、園林勝跡、街坊民居、小橋流水人傢等特色鮮明的物化形態上,體現在昆麯、評彈、蘇劇、吳門書畫、詩文、絲綢、刺綉、雕刻等門類齊全的藝術形態上,還體現在文化心理的成熟、文化氛圍的濃重、文化精神的彰顯等諸多方麵。明清兩代,蘇州更成為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之一。蘇州,因其文化的曆史悠久、薪火相傳、曆久彌新,特彆是她的綜閤實力優勢而成為中華文化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成為中華文化的典範城市和淵藪之區。
文化是根,是魂,是人們共有的精神傢園。文化的凝結形成傳統,文化的傳承關乎未來。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涵養情操、修身益智、凝聚共識、勵誌圖強等特殊價值。從“相土嘗水,象天法地”的科學精神,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張傢港精神”、“昆山之路”、“園區經驗”三大法寶,蘇州文化蘊含著優秀傳統人文精神的傳承和弘揚。蘇州文化的生命力在於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傳承和開拓,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結閤時代特點不斷推陳齣新,從而使蘇州文化日益根深葉茂、絢麗多彩,使蘇州大地始終生機盎然、繁榮昌盛。
《江南煙雨憶舊時:吳地風情與士人文集》 捲一:煙雨吳儂,風物長宜放眼量 本書並非關於蘇州的物産或具體的“典範”記錄,而是對吳地曆史文化脈絡中,那些流淌在時間長河裏的風物、民俗以及士人精神世界的細緻描摹與追溯。我們試圖從更宏觀的地理、氣候與社會結構中,理解吳地文化之所以形成其獨特韻味的深層原因。 一、 水網的哲學:河流塑造的社會形態 吳地,自古便是典型的水鄉澤國。本捲首先探討瞭太湖流域及其支流網絡對當地社會經濟形態的決定性影響。從漕運的興盛到農耕模式的轉變,水不僅僅是灌溉的工具,更是社會組織、商業貿易的生命綫。我們詳細考察瞭宋元時期,蘇州、無锡、常州等地,因水利工程發展而催生的“圩田”製度的精妙之處,以及這套精細的土地管理係統如何培育瞭吳地百姓精打細算的性格底色。 書中追溯瞭自春鞦時期吳王闔閭建都姑蘇起,水路交通如何奠定瞭其作為“魚米之鄉”的物資集散中心地位。重點分析瞭明清時期,蘇杭之間的絲綢、糧食、茶葉貿易的繁榮景象,並輔以當時運河沿岸的商幫組織結構圖譜,展示瞭這種地理環境如何孕育齣具有高度商業敏銳度的群體。 二、 氣候與人的性格:濕潤中的沉靜與內斂 江南氣候的溫潤潮濕,對吳地居民的性格産生瞭微妙的影響。本捲引入氣候人類學視角,探討瞭長夏多雨、鼕季不甚嚴寒的環境如何影響瞭人們的作息、衣著乃至藝術錶達。我們對比瞭北方“乾脆利落”的性格傾嚮與吳地“婉約含蓄”的文化錶達,認為氣候的溫和催生瞭一種注重細節、追求精緻的生活態度。 特彆是在建築藝術上,對“透光不透影”的隔扇窗、對天井的巧妙利用,以及園林中“麯徑通幽”的設計哲學,都被視為是對濕熱氣候的適應與美學升華。本書收錄瞭多篇清代地方誌中關於氣候對農業生産(如水稻、桑樹的周期性管理)的具體描述,以佐證環境對“人”的影響。 三、 城市肌理的演變:從閭巷到街坊的記憶 與蘇州城具體的“典範”建築群落不同,本捲關注的是整個吳地城市空間布局的共性與差異。我們梳理瞭自唐代以來,吳地城市規劃如何從防禦性轉嚮功能性,再到後期的審美性。重點剖析瞭“坊市製”瓦解後,市民階層興起對傳統街道格局的衝擊與改造。 通過對地方戲麯中描繪的市井生活場景的交叉印證,還原瞭明清時期,如閶門外、山塘街一帶,那種喧囂與雅緻並存的混閤空間形態。書中詳細描述瞭“前店後坊”、“臨水而居”的典型布局如何成為吳地生活的基本範式,而非孤立的景點。 --- 捲二:文苑流芳,士人精神的“清冷”與“趣味” 本部分聚焦於吳地文人群體的精神生活、審美情趣以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突破,尤其關注那些不被宏大敘事所涵蓋的“小”趣味與“雅”風尚。 一、 雅集的風尚:杯盞間的論道與圈層 吳地曆來是文人薈萃之地,但本書側重於描述他們日常的文化交流形態——雅集。我們避開瞭對重量級文學傢的生平敘述,轉而研究那些在地方誌、傢書、日記中偶然閃現的私人聚會場景。從“鬥茶”、“品茗”到“填詞”、“品鑒古玩”,這些活動是如何構建起士大夫階層內部的審美標準和人際網絡。 我們引述瞭嘉慶年間某士紳的日記片段,生動再現瞭一次以賞析宋代瓷器為主題的集會,其中對於器物釉色的細微區分、對窯址的推測,體現瞭當時“清玩”的深度與門檻。這是一種在政治退隱後,將精力轉嚮生活藝術化的努力。 二、 筆墨的邊緣:地方詩歌與通俗文學的張力 傳統的文化史往往聚焦於科舉功名與正統詩文。本書則試圖挖掘被主流忽視的“邊緣”文學形態。我們深入分析瞭清代中後期,以蘇州、無锡一帶為中心的民間詩社活動,他們的主題常常是關注田園生活、民間疾苦,以及對官場腐敗的隱晦諷刺。 此外,對評話、彈詞等通俗說唱文學的文本研究,揭示瞭底層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與價值取嚮。這些作品雖然不及正統小說流傳廣泛,但卻是理解當時社會情緒和口語活力的重要窗口。例如,一些地方戲麯中對“纔子佳人”故事的改編,往往更側重於對日常傢庭瑣事的細緻描摹,體現瞭市民階層對“小康即是滿足”的價值認同。 三、 文人的“隱”與“仕”:在齣世與入世間的徘徊 吳地士人常在朝廷的顯赫與歸隱田園的願望之間搖擺。本捲探討瞭這種精神上的矛盾如何轉化為文學創作的主題。我們分析瞭“拙政”類園林設計理念的深層哲學——既要享受世俗的富裕(園林中的奢華陳設),又要營造齣遺世獨立的氛圍(山石的布局與植被的選擇)。 書中選取瞭數位在地方誌中評價為“纔高不遇”、“終身不仕”的文人案例,通過分析他們的遺稿,來考察他們在麵對時代變遷時的復雜心態——既不願與汙濁的官場同流閤汙,又難以完全割捨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這種“清冷”的氣質,是吳地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底色。 --- 捲三:民間信仰與歲時節令的儀式感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嚮尋常百姓傢的生活儀式,這些儀式構成瞭吳地文化最堅韌的內核。 一、 節令的精細化管理:從天文到人間的調度 江南的物候變化極為顯著,這使得當地的歲時節令儀式具有極高的精確性和儀式感。我們詳細梳理瞭從元旦到除夕,每一個重要節日的起源、習俗的演變,以及其背後的物質基礎(如特定時令的食材、服飾)。 重點考察瞭端午、中元、中鞦這三個重要節日的社群性活動。例如,端午競渡並非僅僅是體育活動,而是與水神祭祀、水患消弭緊密相關的公共事務。中元節的“放河燈”,則是對水域亡靈的集中安撫,反映瞭對自然力量的敬畏。 二、 織物與染料的秘密:鄉土手工業的審美傳承 雖然本書不詳述具體的“物産”,但織造業作為吳地的經濟支柱,其背後的文化意涵不可忽視。本捲探討瞭絲綢、棉布在民間生活中的角色——不僅僅是商品,更是身份、嫁娶、喪葬的載體。 我們著重分析瞭藍印花布(蠟染)的圖案符號學,這些圖案中蘊含的吉祥寓意(如蝙蝠、團壽、水紋),是民間集體無意識的投射。這些手工藝的傳承,展示瞭底層工匠群體如何在嚴格的生産流程中,注入個人的審美與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 廟宇與社神:社區凝聚力的無形力量 最後,本書考察瞭吳地民間信仰的特點,即對地方性“社神”和“水神”的依賴。不同於國傢層麵的宏大祭祀,社廟的香火與地方的安寜息息相關。通過對一些鮮為人知的小型廟宇碑記的整理,我們得以一窺古代社區是如何通過共同的信仰活動來解決內部衝突、分配社會資源,並維係鄰裏關係的。這種基於土地和水域的共同信仰,是構建吳地社會“人情”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