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中国经典民歌欣赏教程 华东台湾卷附CD 民族声乐教材

正版中国经典民歌欣赏教程 华东台湾卷附CD 民族声乐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诚 曹文工 乔建中 编
图书标签:
  • 民歌
  • 华东
  • 台湾
  • 声乐
  • 教材
  • 音乐
  • CD
  • 经典
  • 民族
  • 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7513087
商品编码:29867498855
丛书名: 华东.台湾卷-中国经典民歌欣赏教程-(附CD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浩瀚民歌海洋撷英百首经典奉献,专家撰稿学者论道诠释民俗风情,当代歌坛阵容悉数倾情范唱,民族乐队交响映衬凸显风格特色。100首经典民歌声振华夏音乐之林,近50位声乐名家辉映舞台艺术之光。

   

 

 

 

目录

前言

1.包楞调(山东民歌)

2.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

3.对花(山东民歌)

4.放风筝(山东民歌)

5.绣荷包(山东民歌)

6.绣荷包(山东民歌)

7.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

8.无锡景(江苏民歌)

9.姑苏风光(江苏民歌)

10.绣荷包(江苏民歌)

11.孟姜女(江苏民歌)

12.茉莉花(江苏民歌)

13.杜鹃花儿开(江西民歌)

14.茉莉花(福建民歌)

15.六月茉莉(台湾民歌)

16.丢丢铜(台湾民歌)

17.摇婴仔歌(台湾民歌)

乐曲说明

 

 


内容推荐

《中国经典民歌欣赏教程:华东、台湾卷》100首经久不衰、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嘎达梅林》、《康定情歌》、《阿拉木罕》等:由彭丽媛、宋祖英、张也、董文华、阎维文、吴碧霞等50知名歌唱家倾情演绎;所有曲目采用民族乐队伴奏,保留了民歌的原汁原味。此产品已列为文化部《21世纪艺术教育大系》示范教材。既适用于大、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课,又可作为高等音乐院校师生辅助教材和从事中国民歌工作、研究的专业学者的参考资料,也是广大中国民歌爱好者的欣赏典藏。

 

 


好的,这是一份根据您的要求,关于一本不包含《正版中国经典民歌欣赏教程 华东台湾卷附CD 民族声乐教材》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描述另一本假设存在的、不同主题的图书: --- 书名:《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保护:传统纸质文献的生命延续之道》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资深修复师或图书馆学专家的名字] 定价: 128.00 元 开本: 16开(标准精装/平装可选) 页数: 约 550 页,含大量图例与彩版插图 ISBN: [此处可虚构一个ISBN] --- 内容提要: 《古籍修复与数字化保护:传统纸质文献的生命延续之道》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古代典籍,特别是纸质文献在面对时间侵蚀、自然灾害及不当使用时,如何通过科学、审慎的修复技术与现代数字存档手段来实现“永续保存”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机构的专业人员、文博专业学生,以及对古籍保护抱有热忱的社会读者,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上、中、下三大部分,涵盖了从文献学基础知识到最前沿的数字化技术的完整流程。 第一部分:文献的“病理”诊断与基础保护(约 180 页) 本部分着重于对古籍“健康状况”的全面评估,这是有效修复的前提。 1. 纸质文献的材料科学基础: 深入剖析古代造纸工艺(皮纸、麻纸、宣纸等)的化学成分、纤维结构及其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老化机制。详细解读酸性水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加速纸张脆化过程中的作用。 2. 常见“病害”的识别与分类: 详细图解并分类描述了困扰古籍的常见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霉菌(黑斑、绿斑)、虫蛀(蠹蚀、虫道)、水渍、油污、卷曲、断裂、装帧松脱等。书中特别设置了“病害图谱”章节,通过高精度微距照片,帮助读者精确辨识病害的早期迹象和严重程度。 3. 基础的预防性保护措施: 强调“不干预”的保护哲学。详细介绍了环境控制的关键参数——温湿度(HVAC系统)、光照(UV/可见光控制)的设定标准,以及惰性包装材料(无酸纸、专用箱匣)的选用与制作规范。讨论了如何进行安全、无损的整理编目与入库流程。 第二部分:传统与现代修复技艺的精髓(约 250 页) 此部分是本书的核心,详细阐述了修复工作中的“手艺”与“科学”的结合,所有技术均配有详细的步骤图解和操作要点提示。 1. 纸张的加固与补洞技术: 揭页与分层处理: 针对宋元善本等脆弱文献,讲解了如何使用特定溶剂和工具,安全地将粘连的纸层分离,以及处理受损的墨色和泥金层的技巧。 手工仿制纸张的制作与应用: 探讨了如何根据原书的纤维特性,手工打浆、抄制匹配度极高的修补用纸。重点介绍了“薄翼”技术——使用极薄的修补纸片,以“隐形”的方式填补孔洞和断口。 浆糊的调配与应用: 详细介绍了传统植物淀粉浆(如小麦淀粉、葛根淀粉)的熬制工艺、防腐处理,以及针对不同纸张厚度的稀释比例,强调了浆糊干燥后不留痕迹的原则。 2. 修复实践中的关键环节: 去污与漂白: 对比分析了湿法去污(针对水溶性污渍)和干法去污(使用橡胶粉、橡皮泥等)。讨论了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使用选择性化学试剂(如过氧化氢、硼砂溶液)进行局部或整体增白的技术,并阐述了风险评估流程。 残损文献的“嫁接”与复原: 介绍了针对大面积缺失、结构性破坏文献的结构性修复方法,包括使用特定强度的纤维素纤维进行支撑,恢复原有的折痕与版式结构。 3. 传统装帧的抢救性恢复: 探讨了线装书、册页书、经折装等不同装帧形制的修复要点,如钉线的更换、书脊的加固、封面皮纸的更换与仿制等。 第三部分:数字化存档与信息管理的前沿(约 120 页) 本书紧跟时代发展,专门辟出章节论述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为古籍提供第二重保险。 1. 高精度图像采集标准: 详述了文物级扫描设备的选择标准,包括色彩深度(位深)、分辨率(DPI)的设定,以及如何确保图像采集过程不对实体文献造成任何压力。重点讲解了TIFF、JPEG2000等文物级标准格式的应用。 2. 图像处理与元数据构建: 介绍了图像的校色、去噪、版面分析技术。着重强调了元数据(Metadata)的重要性,遵循Dublin Core或METS/ALTO等国际标准,对文献的题名、作者、版本、修复历史、保存状况等进行结构化描述,以确保未来检索的准确性。 3. 三维扫描与虚拟修复(前瞻性探讨): 探讨了利用高精度结构光扫描技术为珍贵手稿建立三维数字模型的前景,尤其是在记录残损文本的物理形态和书写力度等信息方面的前沿应用。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首次将材料化学、图书馆学、文物保护艺术融为一体。 图文并茂: 超过 300 张高清实景修复照片和原理示意图,直观展示操作细节。 案例驱动: 收录了十余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载体的典型修复案例分析,从诊断到成果展示,形成完整的案例闭环。 读者对象: 图书馆学、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学生及研究人员;博物馆、档案馆、高校图书馆的修复与典藏工作者;对中国传统工艺和文化遗产保护有浓厚兴趣的社会人士。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选曲范围之广,让我感到非常惊喜,尤其是它对“华东台湾卷”这个特定区域的聚焦,显示出编者团队的专业性和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精神。我过去接触到的教材,往往会把重点放在西北或西南的歌谣,而对我们身边,或者说更贴近现代城市脉络的东部和海岛地区的民歌挖掘得不够深入。这里收录的许多曲目,我以前只在一些地方戏曲的片段里听过,从未想过它们可以被系统地整理成专业的声乐教材。这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些曲目,更重要的是,它帮助我们建立了一个更完整、更具包容性的中国民族声乐图谱。这种打破地域壁垒的选材思路,让我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更深刻的敬意。

评分

我刚开始接触声乐学习的时候,总觉得教材要么过于偏重学院派的僵硬理论,要么就是内容过于零散,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拿到这本教程后,这种困惑立刻烟消云散了。它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平衡拿捏得极其巧妙。讲解部分深入浅出,即便是对乐理知识不那么扎实的新手,也能顺着作者的思路理解那些声乐技巧的原理。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并没有将民族声乐仅仅视为一种“演唱风格”,而是将其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下去考察。比如,书中对不同地域的音乐语汇和发声特点的区分,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像是一场跨越地域的文化考察,让人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拓宽了对“中国声乐”这个大概念的认知。这种将“技”与“道”结合的编排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深度和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吸引人了,硬壳封面泛着一种沉稳的古典气息,那种墨绿和烫金的搭配,让人一眼就能感觉到这不是那种流于表面的流行读物,而是真正用心做出来的学术或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内页的纸张选择,触感细腻,那种微微的米黄色调对眼睛非常友好,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累。而且,印刷质量堪称一流,字迹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五线谱和简谱对照排版,也处理得干净利落,没有丝毫的油墨晕染或者套印不准的问题。封面封底的设计,虽然没有用华丽的插图,但那种留白的处理和极简的排版,反而透出一种大家风范,很符合它所收录内容的厚重感。这本书的厚度拿在手里也很有分量,这让我对里面内容的丰富程度充满了期待,感觉这是一本可以长期珍藏和反复研习的宝典,而不是那种“翻完即弃”的快餐读物。从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光是欣赏这个物件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评分

从使用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毋庸置疑的。每一首歌曲的编排都考虑到了不同声部的适应性,即便是那些调性比较高的、对演唱者要求比较苛刻的曲目,也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演唱提示和技巧标注。比如,在哪里需要运用花腔技巧,在哪里需要强调共鸣的位置,书上的注解都非常具体,绝不是一笔带过。更实用的一点是,它对歌曲的背景故事和文化意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这让我在准备演唱时,不再是空洞地去“唱一首歌”,而是能带着故事、带着历史去演绎,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舞台表现力。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这本书从一本“教科书”升华成了一位耐心的、渊博的“声乐导师”。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学习者来说,最头疼的就是缺乏高质量的示范和练习材料。市面上很多教材只提供乐谱,听感上总是干巴巴的,很难把握住原汁原味的韵味。这本书附带的那个音像资料,简直是为我这种“耳朵学习者”量身定制的。我特意对比了几个选段的现场录音和教程中的示范,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个示范不仅仅是把音符唱出来,而是真的注入了情感和对地方色彩的理解。尤其是对那些转音和装饰音的处理,听起来非常地道,完全没有那种为了炫技而炫技的空洞感。这对于我们模仿和自我纠正来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听觉参照物。我发现,光是跟着这个CD反复聆听和哼唱,我的气息控制和对旋律线条的处理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比自己对着镜子瞎琢磨有效多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